| 京报网摘

明代中晚期,名字中有“龙”字的大臣真不少

北京晚报五色土 2024-03-05 16:08

在中国历史上,名字里带“龙”字的人有很多。但从现有的文献史料来看,有一定名望与社会影响力的,大多出现在明代中后期。明代中后期为啥会出现这样一群名字带“龙”字的历史人物,还无法考证。但这些人的出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明朝的历史。

邹应龙 弹劾首辅严嵩

山东济南府历城人李攀龙,生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虽家境贫寒,但他才华出众,先后中秀才、举人,且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参加顺天贡院会试,被赐同进士出身。从此,李攀龙走上仕途之路。

李攀龙草书七言诗

李攀龙第一次来京,是为参加会试。得进士功名后,他到吏部文选司任职。到了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李攀龙因病归家。一年后,他病愈返回京城,担任顺天乡试(以选拔顺天府辖域内的举子)同考试官。事毕,李攀龙因办事稳妥而擢任刑部广东司主事。此后,他便一直在京外为官,直到隆庆三年(1569年)担任河南按察使。李攀龙治豫仅四个月,便赶上母亲病逝。还乡料理母亲后事时,本已身体羸弱的李攀龙悲伤操劳,终一病不起,于次年离世。

清代纪晓岚等人曾评价道:明代文章,自前后七子而大变。前七子以李梦阳为冠,后七子以李攀龙为冠。能够薪火相传前七子文风的,首先就是李攀龙。李攀龙去世后,他的诗文由其友人、“后七子”领袖之一的王世贞整理编集为30卷,题《沧溟先生集》,其后屡有翻刻。

年岁比李攀龙小一些的邹应龙,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御史一职。比起长期在外奔波的李攀龙,邹应龙在京城为官,但表面上的“岁月静好”之下,却暗流涌动。而不时激起的浪花,在拍打着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严嵩。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入阁,严嵩独揽朝纲长达二十载。在他春风得意的那些年里,先后遭遇沈炼、杨继盛等人的弹劾。因严嵩深得嘉靖帝宠信,所以未伤分毫,反将对手置于死地。待到年迈失宠时,严嵩总算栽到对头徐阶及邹应龙的手里。

徐阶向笃信道教的嘉靖帝推荐了方士蓝道行,此人入宫便得宠。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照例密札言事。未料徐阶得到消息,并告知蓝道行。未久,蓝道行在宫中作法降神,通过“上仙”之口向嘉靖帝神示,“有奸臣奏事”。根据一些文献记载,御史邹应龙正好在某个内侍家避雨,得到消息后便不失时机地参劾严嵩父子。

有人说邹应龙是投机分子,也有人说不是。然而,邹应龙上奏弹劾时,严嵩是掌权二十年的当朝首辅,这样的“投机”行为,天下有几人敢为?

李化龙 文官掌军权

就在邹应龙考中进士的两年前(1554年),李化龙在大名府长垣县(今河南省长垣市)出生。李化龙天资聪颖,被誉为“神童”,他二十岁时便考中进士,此时是万历二年(1574年),正值张居正掌权。

有明一代,出身文人的军事人才众多。正统至景泰朝的于谦,万历朝的俞大猷、戚继光,天启至崇祯朝的袁崇焕,崇祯朝的史可法等,皆是其中的代表。当然,还有万历朝的李化龙。在李化龙的仕途履历中,最值得提及的,就是他挥师平定播州杨应龙起义的战役,这也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抗日援朝、宁夏之役、播州之役)之一。

李化龙为官的前二十年,皆出任文职。到了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他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地方兼理军务。当时正赶上北方游牧部落叛乱,辽东呈现乱局。此事的起因,或与总兵官李成梁的抚辽失策有关。面对乱局,李化龙与总兵董一元合力平叛,最终安定边塞,李化龙也由此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五年以后,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早已因病离职的李化龙被重新启用,再度以兵部右侍郎之职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并巡抚四川地区。万历帝心目中的李化龙,是个“知兵”的,于是赐给他尚方宝剑,使其便宜行事。李化龙不负众望,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打败杨应龙,取得“双龙之战”胜利,平定了播州之乱。

离开战场、载誉归来的李化龙,因父故丁忧而暂时归隐,但却被万历帝念念不忘。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由于办事能力出众,再加播州平叛之功,李化龙被擢升为兵部尚书,无奈万历帝深居后宫、倦理朝政久矣,兵部高层只剩李化龙一人维持。李化龙提出的停收税课、操练兵士、增加粮饷等一系列奏请,又被万历帝留中不发,或暂缓商议。到了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58岁的李化龙病逝于任上。万历帝倒也不亏待他,追赐谥号襄毅,加赠太师,恩荫后代。

与李化龙以文入仕,最终却屡屡带兵打仗不同,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高攀龙的学术地位相当高,他在士人当中影响力很大,而且是继顾宪成之后的东林士人群体第二位精神领袖。

高攀龙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的进士,由于为人耿直,屡屡指责内阁首辅王锡爵,进而遭朝廷贬斥,愤然于万历二十二年(1593年)回归故里。虽然不入仕途,但高攀龙绝不会空耗此生。经过多年读书钻研,高攀龙终成儒林的一代宗师。

高攀龙石雕像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高攀龙与顾宪成等讲学于无锡的东林书院。等到顾宪成去世后,高攀龙成为东林书院的负责人。及至天启帝继位后,东林士人因拥戴之功而重入仕途。高攀龙在光禄少卿任上接连上书革新政治、加强军备,他还提出要追查“明末三案”(梃击、红丸、移宫),引起天启帝不满。此后,高攀龙于宦海沉浮多年,但始终不为天启帝所喜,更是被日益得势的魏忠贤视作“眼中钉”。天启四年(1624年),因弹劾投靠魏忠贤的御史崔呈秀,高攀龙终被罢官。不久以后,东林党祸起,高攀龙成为魏忠贤一伙奏请抓捕的“七君子”之一。高攀龙淡定自若,与夫人谈笑如常,还写信给两个孙子,随后遣散众人。未久,当他的孩子们寻找父亲时,发现高攀龙已然沉湖而亡。说来甚巧,与高攀龙同时受难的黄尊素,正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父亲。

毛文龙 毁誉参半

高攀龙就义之时,冯梦龙正因科考不中而徘徊在江南城镇的街巷之间。早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冯梦龙便写出《双雄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冯梦龙编写的《古今小说》被刊刻发行。这部四十卷的作品,后来以《喻世明言》之名流传于世。加上他此后编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组成著名的明末“三言”。

到了崇祯年间,冯梦龙入国子监为贡生,从此开启了一段颇具政声的宦海生涯。64岁时,冯梦龙辞官归隐。到72岁时,冯梦龙参与反清复明活动。然时隔未久,便于顺治三年(1646年)在江南离世。

当冯梦龙在福建为官时,小他两岁的毛文龙,正守卫在辽东海边。

在历史上,毛文龙是个复杂的人物。自少年时代起,他便有着“不封侯,不罢休”的信念。投身军旅后,他也屡建奇功。但历史的发展,多少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毛文龙在建功立业之时,也开始拥兵一方,成为辽东地区的重要政治力量。由此,与总揽辽东全局的袁崇焕之间,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利害冲突。最终,袁崇焕杀掉了毛文龙。而这件事,也为袁崇焕之死埋下了伏笔。有人认为毛文龙该杀,有人认为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致使辽东局势失控。

有关毛文龙的历史评价,史学界至今依然争论不休。而同样守卫大明边境的马世龙,则得到了更多的好评。

马世龙乃行伍出身,早年武举中试,随后擢宣府游击、永平副总兵、三屯营总兵、山海关总兵等。自万历中期至崇祯三年(1630年),他的驻防地点一直在山海关之南的关内地区。而他麾下部队与后金之间的战斗,也是有胜有败。到了崇祯六年(1633年),由于西北边境一带活动的蒙古部落入侵,朝廷启用马世龙驻防宁夏。马世龙本就是宁夏人,此番守卫家园指挥得当,一举扫清来犯之敌,名震西北。一年后,马世龙故于任上,崇祯帝甚感惋惜,追赠他太子太傅,世袭锦衣佥事。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就在马世龙守边东北时,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南安,降生了一个男孩,家人给他起名“郑芝龙”。或许没人能想到,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成为风云人物。郑芝龙是明末东南沿海的大海盗,崇祯年间归顺朝廷,被授为“海防游击”。清军入关后,南明弘光皇帝册封郑芝龙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可惜的是,郑芝龙不敌清军而归降,一度成为清军用来招徕郑成功的砝码。后来郑成功屡屡击败清军,清廷怒囚郑芝龙于高墙,并将其处斩于菜市口。



Copyright ©1996-2024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晚报五色土
2024-03-05 16:08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