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报网摘

宋朝宫闱斗争里的那些谜团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2-29 16:33

《宋史》谈及本朝后妃、外戚时写道:“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岂不卓然而可尚哉。”然而,这是真的吗?学者吴铮强认为:“宋朝的宫廷政治错综复杂,围绕皇位继承展开的权力斗争异常激烈、深不可测,皇子、后妃、宦官、外戚、宗室、权臣等各方参与者无一缺席。”在《官家的心事:宋朝宫廷政治三百年》中,他带领读者展开一场抽丝剥茧的历史“探案”,重塑暗流涌动的权谋,认知复杂多样的人性。

《官家的心事》

吴铮强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近年以宋朝后宫为背景的两部电视剧《清平乐》和《大宋宫词》,二者都涉及宋仁宗赵祯的身世之谜。后者尤以刘娥为主人公,对民间的“狸猫换太子”传说进行了改动,以美化其形象。

近年以宋朝后宫为主题的两部电视剧《大宋宫词》《清平乐》,都涉及宋仁宗赵祯的身世之谜。尤其前者以刘娥为主角,故而对“狸猫换太子”的民间传说进行改动,以美化其形象。

太宗:赢得生前身后名

在皇权社会中,权力交替异常重要,“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是两个最为常见的方式。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7年,去世时长子赵德昭26岁,次子赵德芳18岁,理应“父死子继”传承皇位;然而,最终继位的却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后世的“斧声烛影”之说,指向赵光义是谋害亲兄的幕后黑手。我们不禁要问:赵匡胤生前指定过继承者吗?赵光义是否真的对赵匡胤痛下杀手?

赵光义的合法继承权,首先来自五代十国的皇储身份惯例。赵光义在太祖朝是晋王兼开封府尹,而之前相同身份的人是继位前的周世宗柴荣;其次是杜太后的所谓“金匮之盟”,即杜后在临终前对赵匡胤说:“汝与光义皆我所生,汝后当传位汝弟。”问题在于,杜太后交代遗命时,据记载在场人员只有赵匡胤与赵普,而“金匮之盟”被披露时,赵匡胤早已归天,赵普也与赵光义重新合作,真实度成疑。吴铮强认为:“赵匡胤完全有可能在传位问题上受到母亲的压力……赵匡胤至少没有排除过传位于皇弟这种可能,甚至积极地做出这种姿态。”

当然,还有另外一条相悖的线索,集中在赵匡胤洛阳祭天。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匡胤在生前有迁都洛阳的表述,但尚无明确的政治计划。面对这一提议,经营开封多年的赵光义,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吴铮强认为:“赵匡胤迁都最主要的原因是赵光义在开封城内的势力已经盘根错节……赵光义正是在这次西幸洛阳之后迅速展开行动夺取皇位。”

简言之,表面上看,继位者应该是赵光义,但赵匡胤也许有过动摇,且这种对赵光义不利的念头,还在日趋加重。由此看来,赵光义“痛下杀手”,并非没有动机。

造成赵匡胤死亡的“斧声烛影”之说,出自文莹的《湘山野录》,文莹生活在仁宗时代,离赵匡胤去世已有数十载,其表述可信度有限。将这部笔记与杨亿《谈苑》、官方正史《三朝国史》比对,会发现过往研究忽略了《湘山野录》里记载的道士死亡预言,该预言应当与“斧声烛影”联系起来理解。

上述史料记载了张守真的降神预言——传说一位叫张守真的人可通过斋戒请神,名为“黑杀将军”的神灵降临,语言神秘,只有张守真能听懂,然后再向他人转述神灵的预测。赵匡胤重病后,曾召张守真进京,让王继恩安排张守真在建隆观举行黄箓醮(jiào),意在作“法”祈求平安。然而,张守真却爆出惊人预言:“天上宫阙已成,玉锁开。晋王有仁心。”这里的意思很明确:赵匡胤即将归天,而继承权力的人是赵光义。

吴铮强认为,张守真是声明权力交接方案的人,王继恩是用毒酒执行谋杀计划的人,这样的密谋小组,最终夺权成功。此处对预言的讨论,意在通过人际关系表明“赵匡胤之死及皇位落入赵光义手中并非突发意外,而是长期政治阴谋的结局。”预言与传言的每一个环节,都可看出蛛丝马迹。

刘后:何须浅碧深红色

刘氏是宋真宗赵元侃的皇后,谥号“章献明肃”,戏曲小说中被称作“刘娥”。当然,关于她最著名的是“狸猫换太子”——故事说,刘妃与内监合谋,用狸猫调换李妃所生的婴儿,李妃因此被打入冷宫,而婴孩就是后来的仁宗赵祯,他长大后为生母平反昭雪。

历史的真相并不如此,刘氏根本不必争宠,她和赵元侃有着超越爱情的“政治联盟”关系;而且,将李氏生子当作刘氏之子,很可能还是有意为之的密谋。

关于刘氏的早期经历,吴铮强认为,《涑水记闻》(司马光所作笔记类作品)的王应版本,更符合历史事实。刘氏早年很可能是流浪孤儿,被银匠龚美带至京城,太平兴国八年(983),被赵元侃下属张耆买入王府,此时赵元侃还是韩王;随后,赵元侃将刘氏安排在王府外居住,特地为她别筑馆室;淳化五年(994),赵元侃被立为皇储,又将刘氏召回王府;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赵元侃立刘氏为皇后。也就是说,在赵元侃尚未有皇储地位、处于权力斗争的过程中,刘氏始终伴随左右,整个时段是刘氏15岁至26岁的年纪。

如此花样年华,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美色的诱惑,而在流传的诸多版本故事中,也确有赵元侃对刘氏“宠幸专房”的说法,只不过,从时间线来看,刘氏在赵元侃心中的地位,绝不仅仅由姿色决定,想要理解这一点,就要回到太宗朝继位斗争的历史语境。

宋太宗赵光义有九个儿子,赵元侃是三子。赵光义从其兄处获得权柄,自然想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偏偏最适合继位的长子赵元佐,同情并申救叔父赵廷美,引起赵光义不满;同时,赵元佐与重臣赵普关系不睦,赵普非常担心他继承大位后报复自己,最终,赵元佐以“疯癫”的理由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随后,赵普、吕蒙正、王沔都支持次子赵元僖继位,而赵光义也在有意识地瓦解这个政治集团。淳化三年(992),赵普病逝,同年赵元僖猝亡,元僖死后被追赠“昭成太子”,但《宋史》记述赵光义对赵元僖身后事的调查,不重视死因,而着眼于王府内的非法行为,这一点不由得引人深思。

赵光义非常信任寇准,而寇准坚定地支持赵元侃,最终在至道元年(995)“以开封尹寿王元侃为皇太子,改名恒。”吴铮强分析道:“赵元佐与赵元僖展开异常激烈的夺嫡斗争,结果却是皇三子赵元侃一步步走向皇位……这十年间他唯一的事迹竟然是始终把一位智聪过人的流浪少女安排在别馆,他们真的没有密谋任何事情吗?更可疑的是,继位后的真宗在政治上似乎始终受到刘氏的支配,出身流浪少女而未有生育的刘氏究竟如何形成凌驾于皇帝之上的政治权势?这一切只以真宗贪恋美色或者帝后情爱来解释未免太过轻巧。”

从后来赵元侃的一系列举动看,他的核心诉求就是维护刘氏地位,这里最显著的证据是孕育皇子。赵元侃育有六男二女,可是,其中四个儿子都是出生不久便夭折,只有赵祐活到9岁。仁宗赵祯的生母是李宸妃,他出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彼时李氏24岁,刘氏年逾40岁。刘后确实“抢夺”了李妃的儿子赵祯,但从种种迹象来看,这是一次赵元侃与刘氏的合谋,正是利用李妃怀孕生出皇子,作为刘氏封后的政治资本,以平息群臣普遍的反对。

《宋史》记载:“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终太后世,仁宗不自知为妃所出也。”当然,戏曲故事中的李氏很悲伤,终生不能与亲子相认。不过,通过仁宗对刘后、生母李妃的后事处置,吴铮强认为:“仁宗未必直到刘太后去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很可能早就从周怀政那里了解到了所有的宫廷阴谋。反而由于刘太后强大的权势,仁宗长期隐忍其实比一直被蒙在鼓里更加容易让人理解。”

“红颜祸水”的论调屡见不鲜,然而,刘氏的故事难免使我们深思,那些颠扑不破的关系,究竟靠的是才思敏捷,还是患难与共,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孟后:回首向来萧瑟处

孟后是宋哲宗赵煦的皇后,由太皇太后高氏亲自为赵煦挑选。赵煦年幼继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尽黜变法派,重新起用司马光、苏轼等人,史称“元祐更化”。

赵煦亲政后,改元“绍圣”,意在表明不违父志,继续变法。绍圣三年(1096),高太后去世已三年,赵煦废后,发配孟氏居于道馆,赐号“华阳教主”,自此孟氏成为一名女道士。赵煦不喜欢孟氏,并非不能理解,很多皇后均是政治联姻或父辈指派,谈不上真正的感情。然而,废皇后需要理由,赵煦的解释是“阴挟媚道”,这里具体指的是:孟后为了与刘婕妤争宠,试图采用巫鬼之术吸引皇帝注意,结果被发现处罚。

王坚、法端二人为孟后建立了一座祷祠,并在此祈祷“所厌者伏,所求者得”,“所厌者”即刘婕妤,“所求者”指孟氏能与赵煦生下皇子。他们还从民间寻找驴驹媚、蛇雾、叩头虫带进宫,让孟后佩带侍寝赵煦,而这三样东西据传说是媚药。此外,燕氏将写有“欢喜”的符纸烧灰放入皇帝茶水中;还把病卒宫女的尸灰,放到刘婕妤寝宫中。这些可笑的把戏最终全部被调查得水落石出,王坚、法端、燕氏三人皆斩,孟后被废。

孟氏之心或可理解,但手段着实不甚高明。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元符三年(1100),年仅24岁的赵煦去世,他和刘妃生育的皇子赵茂也已早夭,皇位最终传给了皇弟端王赵佶,也便是宋徽宗。

赵佶继位,嫡母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在政治上倾向于元祐,于是恢复了高太后所选择的孟氏的皇后地位,孟氏也从瑶华宫回到禁宫之中。时人将孟后称为元祐皇后。

建中靖国元年(1101),向太后去世,赵佶亲政,蔡京入相,政策转向为继承熙宁变法“遗志”,开始清洗元祐党人,政局再次翻盘。因此,元祐时代册立的孟后就必须废黜,赵佶宣布孟后“宗庙不可以从祀、陵寝不可以配祔”,借此释放出彻底否定元祐政治的强烈信号。可怜的孟氏于是在崇宁元年(1102)重返瑶华宫,此后平静地度过了二十余年的道姑生活。

故事到此,令人唏嘘,可偏偏历史的剧本,更加捉摸不定。

靖康二年(1127),开封被金军包围,北宋灭亡,宋皇室全部被掳走北迁,但前朝嫔妃、公主不在俘虏之列,孟氏“以废独存”。金军撤退后,伪楚政权张邦昌欲借孟氏名义号召天下,于是尊孟氏为太后,重新迎入延福宫接受百官朝拜。张邦昌请孟氏垂帘听政,就这样,两度被废的孟后,在度过半生后,又一次走到了权力前台。不过,在听到康王赵构继承皇统后,孟后准备前往南方会合。建炎三年(1129),辗转流离的孟氏回归南宋,直至绍兴元年(1131)病逝,享年59岁。孟氏后避曾祖父孟元之讳,因此也改称“隆祐太后”。

孟后的故事充斥着不可避免的政治斗争,也有白衣苍狗的历史偶然,但仿佛只要人坚持,活得足够长久,便总能看到一些预想不到的转机。(责任编辑:张玉瑶)



Copyright ©1996-2024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2-29 16:33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