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报网摘

方寸天地之上的“龙”文物,历代均有呈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2-27 19:50

近代史上的第一套邮票,是清光绪四年(1878年)发行的“大龙”邮票。这套邮票一组3枚,中心图案是一条张牙舞爪的蟠龙,衬以云彩浪花,分为一分银(绿色)、三分银(红色)、五分银(黄色)。

在古代的各种文物上,“龙”的形象为数不少。而这些形象,于“大龙”邮票出现之后,也陆续登上了方寸天地。今年是农历甲辰龙年,盘点方寸天地上的龙文物,别有一番趣味。

青铜器上龙饰多

邮票上的“龙”文物,历史最悠久的或许是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塔拉的C形大“玉龙”。这件“玉龙”出现在2017年《红山文化玉器》特种邮票(一套3枚)的第1枚图案上。据说,在玉龙被发现之初,曾有一些考古学家并不认可它属于红山文化。直到1983年牛河梁遗址出土了挂在墓主人胸前的玉雕龙,C形大玉龙等玉器才最终认定为红山文化的重要文物。

红山文化邮票

经过碳14测定,红山文化出现的时间,大致是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也就是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此后,便是夏商周。而邮票中“龙”的形象得以呈现,要归功于对商代后期殷墟文物的发掘与整理。

1964年发行的《殷代铜器》特种邮票一套8枚。其中第8枚“司母戊鼎”(而今也称作“后母戊鼎”)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此鼎每面都有6条夔龙,其中横向长边框的2条夔龙对称成为一个饕餮纹;纵边各有一条夔龙,这样四个面就有24条夔龙。夔龙是一种近似龙的动物,传说是一角一足,口张尾卷。夔纹象征王权和神权,饰有夔形纹饰的青铜礼器代表着天子的至尊地位与权威。

或许是对这套邮票的致敬,在2012发行的《国家博物馆》特种邮票中,相同图案的“后母戊鼎”再次登上方寸天地。

过了四年,在专门发行的《殷墟》特种邮票(一套3枚)中,第3枚“玉器”的主图,选取了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圆雕玉蟠龙。很多人对于后母戌与妇好分不清,其实,这两位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按照祭祀顺序,妇好(妣辛)应该在后母戌(妣戊)前面。妣戊也有参与作战的经历,但没有妇好那般频繁,她的主要政务是被派出去视察农业生产。

进入西周时期,精彩纷呈的青铜器上继续出现“龙”的形象,这在1982年发行的《西周青铜器》特种邮票(一套8枚)中有所体现。这套邮票的第4枚图案,是出土于陕西淳化县的“牛首夔龙纹鼎”。此鼎的铭文,记载了武王灭商的日期。而在鼎颈部,则饰有一圈六条夔龙纹;第6枚图案,为出土于辽宁喀左县的“蟠龙兽面纹罍”,盖顶有一圆雕夔纹蟠龙,肩部左右各饰一组相对的卷尾夔纹。

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于2003年发行《东周青铜器》特种邮票(一套8枚)得以展示。邮票的第7枚图案,是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莲鹤方壶”,壶腹装饰有蟠龙纹;第8枚图案,则是出土于浙江绍兴、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龙兽提梁盉”,其龙形提梁饰菱形几何纹,蹄足饰浮雕龙纹。这两件文物分别来自春秋时代的郑国与楚国。

战国时代的文物中,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一件龙形玉饰被选入2000年“龙文物”的邮票图案中。这件玉龙玉饰呈青白色,外形为“S”状,两面纹饰相同。“S”形玉龙流行于战国,皆龙首蛇身,无爪,与汉以后流行的四足龙不同。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极为重要,以致2019年发行的《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纪念邮票小型张图案中,再次选用了一件“曾侯乙尊盘”。这件文物上,饰有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盘体饰有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造型的复杂精美程度,令人称绝。

楚国帛画龙飞凤舞

除了玉饰与青铜器,拥有“龙”形象的战国文物,还以帛画的形式登上方寸舞台。1979年发行的《中国绘画·长沙楚墓帛画》特种邮票(一套2枚),图案取自楚国帛画,也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绘画作品。其中的第1枚图案,名为“龙凤引魂升仙帛画”,而第2枚图案,则为“人物驭龙帛画”,画面中均绘有龙。其中,“龙凤引魂升仙帛画”画面下部描绘了一位贵妇人做祈祷状。画面上部左侧绘有一条蜿蜒竖垂卷尾的龙,有双足,似在腾飞直冲天际。“人物驭龙帛画”描绘了一位高冠长袍的贵族男子,立于舟形神龙背上,俨然一幅乘龙升天的景象。

楚墓帛画邮票

秦汉时期的“龙”文物有不少反映在秦砖汉瓦之上。2000年是农历庚辰龙年,在这一年发行的邮票中,开篇“生肖龙”第一枚,便是选自汉代长安城遗址的青龙瓦当“龙”纹形象。这是一只躯体呈“S”形飞舞,颈、腹下有鳞甲,肋间生翅的龙。每一处细节都在展示大汉王朝的蓬勃气势。此外,在1989年发行的《马王堆汉墓帛画》特种邮票(一套3枚,小型张1枚)中,第1枚反映“天上”图案的日月之下,有左右相对的两条龙;第2枚反映“人间”图案的画面两侧,自上而下各有一条穿壁虬结的龙。

2000年发行的《中山靖王墓文物》特种邮票(一套4枚)中,第2枚图案选取了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蟠龙纹铜壶”,主体纹饰是腹部的四条独首双身鎏金蟠龙纹。

秦汉时代的往事如烟,隋唐帝国的辉煌似梦。到了唐代,具有“龙”元素的文物种类繁多。出现在方寸天地的,有2000年发行的“龙文物”第4枚图案“盘龙纹铜镜”。盘龙纹铜镜呈葵花形,镜中的龙奔腾飞跃,头部曲颈回顾,龙身婉转自如,尾部向上往后卷曲,身躯通饰鳞片,工整而细密。1992年发行的《敦煌壁画》(第四组)第3枚图案是“乘龙升天”,画面描绘了乘龙升天的仙人在为乘象菩萨作前导。而这位乘坐6牙白象的菩萨,正要前往净饭王宫中投胎,以后降生为悉达多太子。该图选自莫高窟第329窟正壁龛顶北侧的一幅装饰画。

辽宋夏金时期的“龙”文物在邮票上也不乏呈现。2000年发行的“龙文物”第5枚图案为“金·坐式铜龙”,铜龙昂首张口弓身尾上卷,左前足踏地,右前爪抓着一朵祥云,后退坐地,鬣向后飘扬,与肩部长起的蔓状祥云相接,犹如腾云驾雾,造型生动威严。根据专家考证,这件文物应为金朝皇室御用马车上的装饰物。

浑仪飞龙盘旋向上

到了明代,瓷器艺术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1991年发行的《景德镇瓷器》(一套6枚)中,第3枚图案“五彩云龙纹盖罐”就是很好的见证。这件明代万历五彩传世品中的珍罕作品,主题纹样“龙”绘于罐腹与盖顶圆面上,特别是环绕腹部的那两条戏珠行龙,使造型显得十分圆满。

不仅在制瓷方面“明承元制”,于科学技术方面也是如此。元代的大科学家郭守敬,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制造了较为精细的铜质浑仪。浑仪上有地平环、赤道环、黄道环和子午环,都刻着度数,可以测定任何星宿的地平经纬度。在浑仪的四个角上有四条“飞龙”,盘旋向上、昂首矗立。

郭守敬等创制的浑仪,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被传教士纪理安当作废铜给熔化了。现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浑仪,是明代正统二年至七年(1437年-1442年)间的复制品。1953年发行的《伟大的祖国》(一套4枚)的第4枚图案,便是明代复制的浑仪。此外,1962年发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一套8枚)的第8枚图案,用来展示郭守敬成就的也是“龙”架天文仪器。2011年发行的《古代天文仪器》特种邮票中,再次出现了郭守敬的简仪。

此外,方寸之间的明代“龙”文物,还体现在云锦制作上。2011年发行的《云锦》特种邮票(一套3枚),第1枚图案“真金团龙”,系皇家御用龙袍纹样。更确切地说,是成功复制出的明定陵出土之万历帝龙袍的纹样。云棉织金饰大约始于元朝,而彩色妆花织锦饰则盛行明、清两朝,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到了清代,“龙”文物多得难以计数。邮票中的“龙”也有一大堆。如2000年发行的“龙文物”第6枚图案,选取的是“紫檀宝座嵌螺钿云龙”。这是在清朝皇帝御用的龙椅宝座靠背上,以螺钮、玳瑁、寿山石等镶嵌而成的云龙图案。同为2000年发行的《中国古钟》特种邮票(一套4枚)中第4枚图案,为现藏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内的清代乾隆钟,此钟为双龙头蒲牢钮,钟壁雕有22条龙。

2000年龙文物邮票

2006年发行的《金银器》特种邮票(一套2枚),第1枚图案所展现的金瓯永固杯,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龙头上有珠。乾隆年间,清宫造办处制造了各式酒杯,其中不乏龙耳作品,且式样颇多。这件金杯的设计及加工皆属上乘之作。此外,2012年“生肖龙”邮票,图案选取紫禁城宁寿宫皇极门外的九龙壁之五爪金龙形象。



Copyright ©1996-2024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2-27 19:50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