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报网摘

漫谈“象生儿”

北京晚报·五色土 2024-02-19 18:45

清 曾衍东 百戏图(局部)

象生儿=口技?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出现了一个词“象生儿”:

宝钗原是掩面哭的,听如此说,由不得又好笑了,遂抬头向地下啐了一口,说道:“你不用做这些象生儿了,我知道你的心里多嫌我们娘儿两个,你是变着法儿叫我们离了你就心净了。”

这里是因宝玉挨了打,薛家母女埋怨薛蟠,他着了急便说话造次,因而这一回中向宝钗作揖道歉。宝钗心中又怨他说话不知分寸,又笑他赶着赔罪的样子,故而有了上文一段话。在2010年中华书局注释本《红楼梦》中,启功先生对“象生儿”一词注解如下:

象生儿:也叫“口技”,传统杂技节目之一。表演者能逼真地模仿各种声响。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口技》序:“俗名象生,以青绫围,隐身其中,以口作多人嘈杂,或象百物声,无不逼真,亦一绝也。”这里指薛蟠的言谈举动,如同表演口技,装模作样,滑稽可笑。

《汉语大词典》中“象生”有三个含义:其一,祭祀时以亡者生前所用之物作为象征,称象生。其二,指模仿真物。其三,指口技。《汉语大辞典》解释“口技”为:“杂技之一种。运用口腔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古时常隔壁表演,所以也称隔壁戏。又叫像声。”

说到“口技”,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蒲松龄《聊斋志异·口技》的描写,又如张潮《虞初新志·口技》所记载,“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善画声”之人,展现出夜晚深巷中夫妻絮语、婴童酣眠的静谧和突然失火后数百人奔走呼喊的混乱。

由此看来,无论是“象生”还是“口技”,其含义更多指向惟妙惟肖地模仿不同声音,表演本身并不带有引人发笑的特点。因此,仅以“口技”来理解,并不能点出薛蟠的行为“装模作样,滑稽可笑”,也就不符合宝钗说此话时由哭转笑的情景了。那么,《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的“象生儿”注解为“口技”是否合适?“象生”与“像声”又有何关系?若说到侧重“滑稽可笑”的特点,是否与我们今日所熟知的“相声”更加近似?接下来慢慢说。

“象”与“像”至今存在混淆

《红楼梦》自成书以来传世版本众多,翻阅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大致有“象生儿”“像生儿”“像声儿”几种不同的写法。除了2010年中华书局注释本《红楼梦》作“象生儿”外,197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也作“象生儿”,并注解为:“‘象生儿’,今作‘相声儿’,这里说薛蟠的滑稽行动,好似表演象生儿。” 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作“像生儿”,2013年商务印书馆《新批校注红楼梦》也作“像生儿”。可见“象”与“像”、“生”与“声”在这一词义之下常常混用。

“象”与“像”两字在语义发展中互相交叉,十分复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象,长鼻牙,南越大兽。”因而“象”的本义是兽名,指大象。《说文解字》又称:“像,象也。从人从象,象亦声,读若养。”清代段玉裁解释道:“人希见生象也。而案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可见,“像”字依托“象”的本义,因大象的罕见而产生了“在想象中相似”的含义。因为“像”字的意义后起,在古书中常假借“象”字表示“像”的意思,久而久之,用法上部分交叉,至今仍存在混淆。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四司六局筵会假赁》:“果子局,掌装簇饤盘看果、时新水果、南北京果、海腊肥脯、脔切、像生花果、劝酒品件。”这里“像生”与“象生”相同,是指模仿真物的工艺品。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封台》:“戏剧之外,又有托偶、影戏、八角鼓、什不闲、子弟书、杂耍把式、像声、大鼓、评书之类……像声即口技,能学百鸟音,并能作南腔北调,嬉笑怒骂,以一人而兼之,听之历历也。”“像声”也可以叫做“口技”,清代钮琇《觚剩续编·象声》:“都下有为象声之戏者,其人以尺木来。隔屏听之,一音乍发,众响渐臻,或为开市,则廛主启门,估人评物,街巷谈议,牙侩喧呶,至墟散而息。”清代顾禄《桐桥倚棹录·舟楫》:“杂耍之技,来自江北,以软硬工夫、十锦戏法、象声、间壁戏、小曲、连相、灯下跳狮、烟火等艺擅长。”因而,我们可以笼统地认为,作为表演形式的一种,“象生”“像生”“象声”“像声”常常混用,而“声”字则更为明确地显示出这一表演形式侧重对各种不同声音的模拟。

清乾隆 象生褐彩灵芝蝙蝠如意

万相归春

那么,这种模拟表演是如何又加入了滑稽的成分呢?相声大师侯宝林《相声溯源》一书对相声发展的大致脉络归纳为“像生”、“像声”、“相声”三个阶段。“像生”一词最早是“像真的一样”的意思,多指物;而作为表演形式的“像生”,则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南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乔迎酒、乔教学、乔捉蛇、乔焦锤、乔卖药、乔像生、乔教象、习待诏、青果社、乔宅眷、穿心国进奉、波斯国进奉。”“学像生”、“乔像生”,“学”字体现的是这一表演形式模仿和虚拟的特点,而“乔”字在模仿和虚拟之外,似乎还有点夸张和滑稽的意味。表演者利用生动的语言、声音和表情,对社会世相和声情进行模仿。

《相声溯源》

然而单纯的模拟越来越不能满足观众欣赏的需求,渐渐地,表演者在其中加入了人物、讽刺、滑稽、故事性等元素,要求表演带有表情,兼及情态,这种表演又称作“明春”,是在吸收民间传统曲艺表演的基础上形成的面向观众、模拟声音与情态、娱乐性与观赏性极强的一种表演形式。与“明春”相对应的是“暗春”,即前文所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传统的口技表演了。

至清代,这两种表演形式都存在着,“明春”即“像生”,“暗春”即“像声”,两种表演形式互相影响,既模仿自然万籁,也模拟社会情态,既注重惟妙惟肖,也兼具夸张等喜剧风格,因而也有“万相归春”的说法。现在人们所熟知的“说、学、逗、唱”的相声表演即以此为主要源头发展而来。

传统的口技表演与观众互动性差,更注重技艺的展示,《红楼梦》中颇多看戏听书的情节,但并没有关于口技的描写。如为凤姐办生日一回,“园中人都打听得尤氏办的十分热闹,不但有戏,连耍百戏并说书的女先儿全有,都打点取乐玩耍”。“女先儿”又称女先生,多指以算命、说书等为业的女子,《红楼梦》中的“女先儿”不仅能说书,还能唱曲弹词、击鼓传令,而书中关于听戏唱戏的情节更是不胜枚举。可见,旧时贵族的女子们所接触到的,多是这种综合化的供取乐消遣、观赏性强的表演,传统口技表演则占了少数。

梳理了上述关系,再来看文章开头所提出的疑问。“象生儿”即“像生儿”,而注释中将其解释为“口技”,又引李声振“俗名象生,以青绫围,隐身其中,以口作多人嘈杂,或象百物声,无不逼真,亦一绝也”之语,注重了“像生”与口技表演相同的模拟性,却没能体现“像生”的娱乐性,即“装模作样,滑稽可笑”的一面,也就不符合宝钗以“象生儿”比喻薛蟠作揖道歉的情态。由此看来,注释时若只考虑一字一词的含义,不仔细分辨就引文求证,不仅难以切中要害,反而让读者变成丈二和尚了。



Copyright ©1996-2024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晚报·五色土
2024-02-19 18:45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