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报网摘

王府有蝠磬 福运喜相传

北京晚报·五色土 2024-02-08 14:47

每当新春之际,人们沉浸在欢乐喜庆的氛围中,用各种方式送上祝福。谈到“福”,备受欢迎的是恭王府的“福”字,它有着“天下第一福”的美誉。其实,在恭王府的后罩楼,还有一处独特的砖雕,也是传统文化中吉祥与祝福的代表。

恭王府后罩楼始建于清中期和珅时代。民间盛传后罩楼为和珅的“藏宝楼”,其中每一间房子的窗户都不重样,每一扇窗户都有一个秘密。代表着房屋内的宝物。据说,从窗户的样式和花纹就能知道房间所放何物。有一间窗户的砖雕,是精美的蝙蝠、磬(乐器)、绳穗以及鲶鱼图案:一只蝙蝠从天而降;十四只蝙蝠组成古代乐器磬形状;两只鲶鱼挂在下方,象征年年有余;一条线绳贯穿成“穗”……这处砖雕表达了“福庆有余”的美好愿望。

恭王府后罩楼砖雕,寓意福庆有余。

无独有偶,在西山戒台寺牡丹院(曾有“小恭王府”之誉)内院的回廊月梁上,亦有一幅精美的建筑纹饰,上有蝙蝠、磬(乐器)及两条飘带,它与恭王府的福庆有余题材极似,寓意相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戒台寺牡丹院月梁纹饰,寓意福庆代代传。

恭王府是清朝留在京城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府邸建于清朝中期,曾先后作为和珅府邸(和府)。嘉庆皇帝亲政后,除掉和珅,将府邸赠与爱新觉罗·永璘,称作庆亲王府。1851年,恭亲王奕訢受赐成为房子的主人,从此得名恭王府。

清朝灭亡以后,小恭王溥伟将府邸卖与辅仁大学等多家,以后房屋多次易主,恭王府主建筑名称未变。1988年,恭王府花园对外开放,2008年,全面对外开放。这里有众多精美石刻,比如静含太古、秀挹恒春、独乐峰以及易经石刻等。

最经典的一通石刻,则是深藏在恭王府后花园假山里的康熙御笔、有着“天下第一福”的“福”字。如今,这个“福”字,被制作成各种文创产品流向五湖四海,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据说,那是当年康熙皇帝为他母亲祈福写的一个“福”字。当时,他为求慈母康健,沐浴斋戒,祈福三日,化孝心于笔端,为母“请福续寿”,一气呵写成“福寿”联体之字,其寓意为“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又被称为五福合一、福寿合一,因而有“天下第一福”之美誉。

有“天下第一福”之称的恭王府“福”字

戒台寺又称“戒坛寺”,是古代僧人授(受)戒之所。它坐落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山麓。始建年代不详,现有资料可追溯到隋开皇年间。它以拥有中国最大的戒台而闻名,同泉州开元寺戒坛、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为“神州三大戒坛”。

它是中国目前保存历代文物较多、较完整的寺院之一。这里保留的殿堂、佛塔、经幢、戒坛等建筑,对于研究我国历史和佛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诸多的石碑石刻,是一座天然的石刻博物馆。

恭王府与戒台寺,一个是地处京城闹市的御赐王府,一个是地处在北京西山深处的古刹;一个是百年幽美园林,一个是千年的佛教圣地。两者有独特的渊源吗?答案是肯定的,而将两者联系起来的则是晚期政坛风云人物——恭亲王奕訢。

奕訢,清宣宗(道光)第六子,道光十二年(1832年)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卒。一生历经“四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及“一后”(慈禧太后)的统治时期。

奕訢出生不久便经历了鸦片战争,世界局势发生了极大变化。步入政坛后的他,顺应历史,兴办洋务,几次操纵时局,扭转危机,成为晚清炙手可热的人物。

咸丰十一年(1861年),奕訢在热河受到了两宫太后召见。在推翻清朝“顾命大臣”制度,代之以“两宫垂帘、恭王秉政”的新制度中起了决定作用。以后,奕訢受两宫密旨,捕拿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史称“辛酉政变”。这是奕訢一生中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最大的一次事件。

纵观奕訢的一生,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受重用,恭王府见证了其鼎盛;第二阶段,剥夺罢免职务,避居戒台寺;第三阶段,东山再起,魂归翠华山。

正是在光绪十年(1884年),他被罢免一切差使后,开始流连于西山的古刹之间,并逐渐与戒台寺结缘。他多次以养病为名,在北京西山的潭柘寺和戒台寺小住。在罢官的第二年(1885年),他出游西山潭戒二寺四十余日。在遍览西山美景后,他也选好了自己养病避难的香林净土:他觉得戒台寺更适合自己休养生息。于是,他捐巨资为寺里修建五百罗汉堂、千佛阁等殿堂,为戒台寺赎回田庄、土地等。

此后,奕訢在戒台寺完成了诗集《翠锦吟》,自序中这样写道:

光绪甲申,闲居多暇。乙酉春初,猝遭潢儿夭逝之感,悒郁于怀,致触旧患肝疾复作,医药未能速效,遂有西山之游,聊以自遣,冀丛林净土,既得寄尘外之身心,甘雨和风,亦可涤胸中之磊块。

《翠锦吟》还记述了罗汉堂修葺完竣后,修建牡丹院的史实:

罗汉堂工竣时,有运同衔马得春捐修住房一所,为赴寺居停,因请书额,考寺创建于唐武德时名曰:慧聚,至明时改名万寿,因即以“慧聚”二字书额,仍其旧也,并纪一律……

《翠锦吟》

这也正是戒台寺牡丹院的缘起。如今,牡丹院二门还悬挂有恭亲王奕訢亲笔题写的“慧聚堂”。它是取自戒台寺辽代时的名称:慧聚寺。之后,恭亲王一家人便在这深山古刹过上了“早晚三朝拜,佛前一炷香”的清净生活。奕訢还将恭王府里的一座假山和一些家具,也搬进了小院。因为恭王府与戒台寺的渊源,戒台寺牡丹院又曾被称为“小恭王府”。

其实,早在光绪年间,奕訢与西山的缘分便已开始。

1997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城子小学校舍改造,在西院施工现场,工人一镐下去感觉有大石头,便细心清理。果然,发现这是一通大理石石碑。出土后,经文管所有关同志拓片识别,此碑与修治永定河有关。碑立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慈禧太后关于修治永定河的懿旨;二是和硕恭亲王、和硕醇亲王报请慈禧太后的奏折。

碑文载“和硕恭亲王和硕醇亲王于光绪七年十一月初四日具奏,察看永定河工现已就绪,请饬实力办理一折……”这块碑文记录了清末恭亲王、醇亲王察看永定河治理工程的经过,以及慈禧太后关于治理永定河的批示。

立碑人为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他曾随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战将,此次统帅永定河治理工程。

这通石碑的发现,对清末永定河出山口处水利工程缘起、经过提供了实物证据。它是恭亲王奕訢与西山永定河的初次记载,也是奕訢结缘西山的物证。

如今恭王府和戒台寺都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胜地,而当年的砖雕和纹饰历经一百余年沧桑,走进人们的生活。有诗云:“两座恭王府,福庆代代传,雅趣恒生处,百姓乐其间。”新春将至,也愿人人享有“天下第一福”。



Copyright ©1996-2024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晚报·五色土
2024-02-08 14:47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