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报网摘

野鸭背着大葱来

北京晚报·五色土 2024-02-06 16:50

大葱——据我观察,日本人跟中国人一样对它情有独钟,因为大葱是“和食=日料”不可或缺的菜蔬和佐料。

您如果约上几位日本朋友去吃北京烤鸭,当烤成金黄色的鸭子,被片下一盘肉,跟切成细丝的葱白一道端上桌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惊呼:“呀!野鸭背着大葱来了!”

原来,“野鸭背着大葱来”是日本的一句谚语。在日语中“野鸭”,还有“冤大头,容易被欺骗、被糊弄的老好人”的意思。这句谚语意为“老好人不仅被忽悠,成了冤大头,还带来能使人获利的东西,真可谓一举两得,如愿以偿。这句谚语透露,古时日本人吃野鸭,是跟大葱一起炖制的。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野鸭与大葱是绝佳的搭配。您想,您正要炖野鸭时,那野鸭不辞辛苦地亲自背着大葱送来,岂不是好事送上门,令人大喜过望?

曹人怡  摄

据推测,大葱在古时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时间至迟在五世纪以前,因为在古籍《日本书纪》仁贤天皇六年九月条中就有“秋葱”字样的记载。

大葱的种植,遍布日本各地。以东京为中心的“关东地方”喜欢种植用土培根而长出的葱白粗而又耐寒的那种。日文叫“根深(nebuka)”。日本群马县的下仁田,就像中国山东省的章丘和寿光。下仁田产的大葱,葱白的直径可达3至4厘米。日本关东一带的居民就喜欢吃这种葱白粗的大葱。而以大阪、京都为中心的“关西地方”则喜欢种植“青葱”,即绿叶长、叶鞘短的那种。它以著名的九条葱为代表。这种绿叶较长的青葱,关西人尤为青睐。

花样繁多的日本料理,说来也是蛮讲究的,其中有几样一定要用大葱。尽管日本人不像山东人吃“煎饼卷大葱”那样“豪迈”,但大葱作为佐料在饮食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我在日本做常驻记者期间观察到,日本的许多白领下班后并不直接回家,而是独自或者约上几个要好的朋友去小酒馆——居酒屋“穷泡”、“神聊”,或者到街头的小吃摊,要上几壶酒和几种小菜尽情地享受。最受欢迎的小菜,可能是大众化的“烧鸟”吧。虽然名为“烧鸟”,却与飞禽毫无关系,一般是鸡肉或者是鸡胗、鸡肝等,与葱段交互穿在一根竹签上,蘸着用酱油和糖等调制的汤汁烧烤而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肉串或“串儿”。

然而,在日本最大众化的食物恐怕要算各种面条了,包括“拉面”和“荞麦面条”。日本的大小城市,街头巷尾,出售“拉面”和“荞麦面条”的小饭馆比比皆是。就拿“荞麦面条”来说,面条煮好后放在小笼屉上,端来时要配上用鲜美的酱油、白糖、料酒和鲣鱼干等制成的汤汁。汤汁里一定要佐以切得很精细的葱花或萝卜泥,吃面条时蘸着。吃进口中不嚼,要一口吸进去。我观察,根据不同的菜品,大葱的切法也各异,诸如切末、切小圈、斜切、切丝等。吃面条时,一般要把葱白切成小圈状。那葱花还要先用水滤过。据说这样就能减少辛辣,增加脆感。众多日本人每天早上吃的味噌汁——黄酱汤里放的,就是切成小圈的葱花。

曹人怡  摄

日本还有一种招牌菜,名叫“鸡素烧”的牛肉锅。做法是在平底的铁锅里放上切得很薄的牛肉。调味是关键:平底锅里放进较多的事前切好的葱白段、鸭儿菜、豆腐块和魔芋粉丝等一起炖。当然,还要适当地放些酱油和砂糖。吃时,在每人碗里磕上一个生鸡蛋搅散,再把充分吸进葱汁的牛肉和蔬菜等放入碗内,挂满蛋液吃。这样,既可以不烫,又使牛肉很滑,味美适口。据日本朋友介绍,最适于做“鸡素烧”的牛肉是日本牛——兵库县的“但马牛”、滋贺县的“近江牛”和山形县的“米泽牛”。“但马牛”,也叫松阪牛,肉细味美。瘦肉上有一丝一丝的脂肪,红白相间,红多白少,宛如在肉上撒了一层白霜,故名“霜降”。与这种牛肉的最佳搭配,无疑是大葱,而且应该是群马县的“下仁田”葱。当然,日本也曾使用过从我国山东章丘等地进口的优质大葱。

说到大葱,我们还可以从文化或者两种不同文化对比的角度加以考察,我想这是颇有兴味的。

日本有许多俳人曾写过歌咏大葱的俳句。所谓俳句,是日本的一种短诗,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由五七五——即五个音、七个音、五个音,共17个音组成。其特点是省略了很多话。你想,一共十七个音,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说出来。俳句要求捕捉瞬间的感受,尚凝练,无背景,多省略,以此来抒发情怀,还要意蕴隽永,余韵袅袅,确实不易。俳句由于短小凝练,没有废话,在日本被称为“省略的文学”,又由于它富有节奏感、形象性强,人们赞其为文字的“音乐”或文字的“绘画”。

曹人怡  摄

写传统俳句时,要求作者必须写进一个表示季节的词——季语。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短诗不能缺少人们共有的季节感,“季语”既是俳人创作时寄托感怀的自然发露,也是丰富俳句内涵的一种需要,绝不是因为传统俳句的格律需要而随意加上去的。它在俳句中既可收“比兴”之效,又起“联想”、“暗示”、“象征”等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许多想象。因此,在日本俳句界流行一句话:“俳句的成与败,完全取决于季语”。

日本列岛旖旎的大自然和四季变化,使情感细腻的日本人创造了很多优美的“季语”(不消说,不少“季语”是借用中国的),而“季语”的不断增多,又反过来使日本人进一步丰富了对自然界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加了对大自然的爱。这就使俳句中的“季语”,在日本文学发展的长河中日臻成熟,不仅增加了俳句的姿色,而且成为日本人的审美传统。“季语”作为日本的一笔文化遗产,成为人们考察和理解日本文化的关键词汇群。

葱,便是日本俳句丰富多彩的“季语”之一,它已约定俗成,被吸收到冬天的“季语”里,表示天气寒冷。我想,这是由于大葱原产寒冷的西伯利亚、贝加尔等地,是典型的耐寒植物的缘故。在日本,冬天又是大葱的旺季,人们看到葱白,据说就会感到浑身寒冷(当然,这是日本人的感觉),因此,日本的俳句界把大葱定为冬季的季语。

与谢芜村(1716-1783)是江户时代的著名俳人,他就曾使用“葱”这个季语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俳句:

今来易水边,但见葱白漂流去,顿觉周身寒。

芜村并没有来过我国河北省的易水,这是他的想象之作。根据《史记》记载,燕国的太子丹,忍受不了秦始皇的欺辱,派荆轲去刺杀秦始皇。荆轲从易水临出发时曾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有汉学底子的日本人都会读,会背诵。显然,芜村是在读了它以后,想象了一种情景,写出这首俳句。它的意思是说,因“风萧萧兮易水寒”而闻名遐迩的易水,今天就像荆轲出发时一样,又是一个寒冷的天。猛然一看,不知是谁在上游扔了一棵大葱,这棵大葱随着河流漂啊、漂啊、漂啊,从上游漂了下来,顺流而下。大葱茎部的白色不由得使人感到异常寒冷。作者用葱白来衬托易水寒。著名诗人林林曾经说过中国人却很难理解这一点。是的,中国人看到大葱白色的茎部,谁都不会感到刺骨的寒冷。

记得改革开放后的那几年,中国北方一到冬季,新下来的大葱在早市上堆积如山,形成冬天的一景。但是,中国人从大葱的白色茎部感受到的季节感跟日本人完全不一样,并不觉得寒冷。因此,从易水的上游漂下来的大葱跟“易水寒”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中国人是难以理解的。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看,我以为,这也许就是中日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两国人民的不同感受吧。

(责编:孙小宁)



Copyright ©1996-2024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晚报·五色土
2024-02-06 16:50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