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报网摘

龙入“八景”呈胜境

北京晚报·五色土 2024-02-01 16:11

2024年为“甲辰年”,俗称“龙年”。在北京风物景观中,嵌入“龙”字的有许多,而历史上各类“八景”中,以龙为名的景观更是丰富,如:“竹墅龙湫”“柳荫龙舟”“龙泉烟寺”“龙泉喷玉”“龙潭春水”“龙潭应雨”“龙潭映月”“龙头险隘”“龙潭灵雨”“古龙吐练”等等。龙入八景,京城胜境,多有趣闻掌故。

昌平区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白浮泉九龙池出水口 新华社发

宛平八景:竹墅龙湫

“竹墅龙湫”位于海淀香山碧云寺内。“宛平”为明清时所设置的宛平县,即今天的北京西部地区。碧云寺始建于元代,明清时几经扩建,其北院又称“水泉院”,曾是清代行宫,以“听水佳处”著称。这是因为院内有泉水,泉自庙后石缝中缓缓流出,潺潺有声,元代起便有“卓锡泉”之名,也称水泉。“卓锡”为僧人所持拐杖。元代诗人萨都剌到此寻游后赋诗赞曰:“此水从何至,涓涓昼夜流。绕松生翠色,灌竹长清幽。能解三旬暑,还生六月秋。碧云天上寺,高耸拱神州。”泉水汇聚成池,而池旁植有许多竹子,景色宜人,备受历代帝王青睐。

早年间,每到雨季,这里的水量很大,瀑飞石上,触石腾空如雾团结旋,流转飞洒,水珠四溅。可谓上有悬瀑下有深潭,谓之“龙湫”。“湫”,《说文》云:“湫,隘下也。从水,秋声。”加之翠竹环绕,形成“竹墅龙湫”之景观。如今,此地尚有泉水涌流,且建有一座龙王庙,传说龙王是统领水族、掌管兴云降雨之王,故建庙供奉,祈望风调雨顺。

碧云寺水泉院龙王庙 作者提供

通州八景:柳荫龙舟

据明朝嘉靖年《通州志》载:在通州城北、运河起点处建有一个码头,是专门停泊皇亲贵胄的船只及为皇帝运输江浙锦缎、绣品等物资的船只的地方,俗名叫“黄(皇)船坞”。清《钦定日下旧闻考》则称:“原通州城北五里有黄船埠河水潆洄,官柳荫映。永乐中设黄船千(十)艘,以其半轮往江南织造,俗名黄船坞。”

在黄船坞内,绿柳低垂,柳荫下停泊着彩饰龙凤花纹的黄色船只多艘;河水清可见底,河床平整,鱼虾成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柳荫龙舟”,多有诗文传世。明代进士王宣诗曰:“御船连泊俯清漪,垂柳阴阴翠作围。”通州学正尹澍诗曰:“杨柳青青翠欲浮,堤边景缆系龙舟。”清代通州知州王维珍诗云:“柳堤飞絮白满天,低荫龙舟景缆牵。”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在此登舟,并赋《登舟》诗:“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麦苗夹岸穗将作,柳叶笼荫絮已频。最是篷窗心惬处,雨晴绿野出耕人。”清《光绪通州志》载:“黄船坞按黄船移置天津,今士人犹仍旧名。”因黄船坞在清代中晚期迁至天津,“柳荫龙舟”之景逐渐消失。

顺义八景:龙泉烟寺

“龙泉烟寺”位于顺义城内东门附近,历史上有开元寺,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元代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代改称“开元镇国禅寺”,民间俗称“东大寺”。明清时为“凡朝贺,同城官员俱赴阙行礼”之所,即官府举行礼仪的地方。兴盛时前后有殿宇七进,山门台阶高大,殿堂宽阔。与一般寺院不同,该寺除供奉佛菩萨像之外,还供奉唐玄宗塑像。兴盛时古刹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寺内香烟缭绕,寺外绿树成荫,谓之“龙泉烟寺”,即指初春之时,绿柳如烟,笼罩古刹之情景,被列入“顺义八景”之中。

清康熙时顺义知县韩淑文有诗赞曰:“梵宫开处龙从云,泉上香生濯锦文。烟里钟声清彻界,法王今古护乾坤。”民国时期,寺内塑像倒塌,井泉淹塞,已无烟火,如今该寺得以修葺,三楹大殿整修一新,山墙仍为旧物。

燕平八景:龙泉喷玉

“龙泉喷玉”景观位于昌平十三陵之昭陵西南翠屏山下的九龙池。明朝官员崔学履《隆庆昌平州志》称:“九龙池在州城西北十五里,红门内之西、翠屏山下。泉出九穴,穴凿石为龙吻,水从吻喷出为池。”另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载:九龙池为嘉靖十五年(1536)世宗敕令建造:“九龙池在昭陵西南,于山崖下凿石为龙头,泉出其吻,潴而为池。上有翠泽亭,中一间,旁各三间。门三道,东向,缭以周垣,为车驾谒陵事毕临幸之所。”

“龙泉喷玉”景致幽雅,崔学履曾为其赋诗两首:“龙泉喷寒玉,汩汩无时停。道人对澄澈,游子扬清泠。”又云:“凭虚喷薄泻飞泉,矫矫翔龙出九渊。峭壁危崖愁绝倒,琼珠玉粒讶空悬。风定涧头声细细,雨余谷底水涓涓。怪来爽气清人骨,过客临流思欲仙。”

昌平区内另有白浮泉九龙池景观,得名“龙泉漱玉”。

怀柔八景:龙潭春水

龙潭,亦称龙泉潭,位于怀柔城区东南部,明代以泉盛,以桃名。每到初春冰雪消融之时,潭中水色清幽,美艳之状颇见诱惑,桃花盛开,垂柳染绿,衬于潭边,枝叶轻拂水面,随波荡漾,文人雅士多汇聚于此,踏青赏花。站在潭水上游放眼望去,水幽似镜,绿树红花,倒映其中,别有雅致。曾有文人赋《题龙潭春水》诗:“深潭清净波不惊,忽见出游水面横。春趁桃花汲锦浪,龙从平地起雷声。”

房山旧八景:龙潭灵雨

房山区佛子庄乡有黑龙潭,元至正十四年(1354)建有龙神(王)庙。

据《房山县志》载:“龙王庙各地多有之,惟黑龙潭之庙最为著。”该庙依山傍水,水阔潭深,红墙黄瓦的殿宇映衬在苍松翠柏之中。元明清时期,每遇大旱之年,朝廷都派官员到此祈雨,且每求辄灵,故有“龙泉灵雨”之说。清雍正帝御题“甘泽普应”赐匾,嘉庆帝还曾到此祭拜龙神,祈求甘霖普降,福佑苍生。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时候,方圆百里的百姓便到此进香。人们给龙王爷和龙王奶奶的塑像披上大红袍,供上整猪、水果、素点等祭品,上香叩拜。天刚放亮,鞭炮锣鼓便响彻在龙潭上空。

四海八景:龙潭应雨

“龙潭应雨”位于延庆区东南部四海镇,龙潭为一池塘,旁边有龙王庙,为当地百姓的祈雨场所。百姓祈雨通常有两种活动:一是每年祈雨一次,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与民间百姓交会的日子,此时祈雨较为灵验;二是每逢旱灾严重之时举行祈雨仪式,祈求天降甘霖,泽润苍生。

据传四海镇龙潭畔龙王庙,因其“神化无方,祷求悉应,铺云则默显威灵,降雨则普施润泽”,成为当地祈雨最为灵验的地方,谓之“有求必应”,由此也就有了“龙潭应雨”之说,并成为一景。

牛栏八景:龙潭映月

牛栏即牛栏山,又名金牛山,位于顺义区北部,潮白河西岸,为山前平原上的侵蚀孤丘,海拔80余米。传说山中洞穴有金牛出没,设栏围之,故名牛栏山。山的北部为怀水与白河合流处,东有龙潭,西有灵泉。每至夜晚,龙潭中映出一轮明月,静如碧玉,皎洁妩媚。

牛栏山镇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为京东八大古镇之一,每至中秋皓月当空之时,镇上的文人雅士到此赏月,吟诗作赋。民国文人尚敬臣有诗赞曰:“波光月色两荧荧,风动潭深起浪腥。皎洁寒芒侵夜露,浮沉泻影杂秋星。倒垂寺顶佛灯碧,遥望滩头渔火青。千尺清溪明似鉴,蛟龙定卜潜听经。”另有文人诗曰:“潮白河边耸翠峰,嶙峋怪石插云中。悬阶九转凌烟走,绝顶千寻挂壁通。古刹晨钟惊晓梦,荒藤野葛寄春风。山头渐落绵绵雨,回首人间万事空。”亦诗亦画,独具意境。

西峰寺八景:龙头险隘

西峰寺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苛萝坨村西,建于唐代,初名“会聚寺”,元称“玉泉寺”。明正统元年(1436)重建,英宗朱祁镇赐名“西峰寺”,为戒台寺下院。寺东有龙山,西高东低,山势逶迤,长达五里,脊背高耸,身躯绵长,颈部向南屈,垂向小溪,头部耸立在西峰寺山谷的入口处,当地人称其为“龙头”“龙头山”,史书中记为“龙头岗”。

龙头山虽高不过百米,但外形突兀浑圆,高峻难攀,在冈峦中格外瞩目。因山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自西南山区进入京城的最后一道关隘,为易守难攻之地,故有“京西险隘”之称。

云居八景:古龙吐练

云居寺位于房山区西部,始建于隋末唐初。据《北京志·云居寺志》载:该寺“山门前有杖引河绕寺而过,河面上有明代所建的青石桥一座,横跨东西两岸,四墩五孔,名为‘断龙桥’”。

该桥梁由条石垒砌而成,为进出云居寺的必经之桥。桥梁正中下游方向,雕有石刻龙头。采用剃地起突雕法,石兽头顶长角,双目圆睁注视河床,看上去不怒自威。每当丰水季节,河水似带如练,如银龙般从桥洞摇头摆尾钻出,得名“古龙吐练”。



Copyright ©1996-2024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晚报·五色土
2024-02-01 16:11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