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报网摘

以柴为姓 众人拾来火焰高

北京晚报·五色土 2024-01-31 15:49

百家姓,柴。

柴,是烧火用的草木,可称为柴草、柴火、木柴、火柴、柴门。

柴,最早就是与火联系在一起的,印染的是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

以柴为姓,沿着这火红的源头,洋洋洒洒地铺陈开去。

明代胡广行书《题洪崖山房图》诗页,上有“嫩茶新烹香出垆,柴关日掩无人呼”之句。

柴与材 一脉相承

《说文解字》注:柴,小木散材也。

柴材同源,二者一脉相承。柴之为柴,自人类钻木取火、告别茹毛饮血开始。草木成林,大材堪为栋梁,小材斟酌其用,边角余料束之为柴,与荆棘枯草同为生火之物。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对大材很是珍惜,对柴却颇不在意,甚至有“废柴”之说。其实,这难免有些误读了,柴材同根同源,各为其用而已。

柴作为姓,其得姓始祖高柴就经历过这种“误读”,而且,“误读”他的还是他的老师孔子。据记载,高柴是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他身材矮小,长得也不好看。在孔子门下求学时,孔子认为他“愚”。因此,当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想推荐高柴去当费宰(即费地的行政长官)一职时,孔子脱口而出说了一句:那样会害了他。也许在孔子眼中,高柴是忠厚有余而智慧不足,不能胜任地方行政长官的工作,但事实却证明了圣人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高柴是大智若愚,看起来是“柴”,最终却成了“大材”。

高柴字子羔,又称子皋、子高、季高、季臯、季子臯、高子子。“臯”同“皋”,水边的高地,泛指地势高的地方,此义与高柴的高姓吻合。“羔”本义为小羊,多指幼小的生物;“季”由禾与子两部分组成,子禾即幼禾,本义指幼小,引申为对年少者的称呼,又引申为兄弟中排行最小的。高柴诸多的名字,都展现了他的智慧人生,看起来小,实际上大。高柴的主要作品也叫《子羔》。

高柴的大智慧,藏在不起眼的矮小之中。高柴从小就聪慧,热爱学习,善于开动脑筋。七岁时,他和小伙伴们在柴汶河边玩耍,忽然有个小伙伴落水了。高柴想救这个小伙伴,就立马跑回家,抱来一个大葫芦,连同大葫芦一起跳进了河里,将这个落水的小孩救了出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老话,真是令人信服。

高柴大约比孔子小了三十岁,在鲁国和卫国先后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高柴无疑是有头脑有远见的,卫国政变时,他审时度势,快速逃离,还劝子路不要回宫里,可惜子路没有听从他的劝阻,结果回宫遇害。

高柴弃官逃亡后,到陈地的太康县高贤乡,创办了“高柴书院”,广收弟子,蒙育各方学子几十年。他信奉辅佐齐恒公成为春秋霸主的管仲的观点:“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深知人才栽培非常重要,也很不容易。故特别注重从低处、小处入手,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教他们立志做成大格局,切记不可不知天高地厚。

做老师的高柴,又伏在低处,为学生打开一扇高高的门。高柴弟子们毕业后又去各地开办了很多“高柴书院”的分校,高柴学派代代相传、影响深远。

相传高柴活了128岁,他的后代以高柴为荣,以他的名为姓,即为柴氏,并奉高柴为柴姓始祖。

柴与樵 共同成全

柴和樵,不分彼此。《说文解字》谓:“樵,散木也。”与“小木散材”的柴相差不多,也就是说,樵也是柴。但同时,樵也有砍柴、砍柴的人之意。樵和樵夫,绝对是有故事的人、有意味的事。

湖南有个有名的花鼓戏叫《刘海砍樵》,虽成形于现代,但远在北宋年间就有雏形。相传故事发生在常德武陵区丝瓜井,孝顺、勤劳的樵夫刘海感动了一只多年修炼的狐狸精,她化身胡大姐与之成亲,夫妻俩成功打败了企图窃取宝珠的邪恶的十八罗汉,最终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在清代文学家蒲松龄(1640-1715)的《聊斋志异》中,有两类人是出现最多的男主角:一类是书生,另一类就是樵夫。故事大多围绕着他们与狐鬼妖仙的感情纠葛而展开。樵夫当男主角,可能是因为他们大多勤劳善良,又终日在深山老林中打柴,容易接触到妖或仙,便于展开故事吧。

明代文学家杨慎(1488-1559)笔下的“樵”,就别有深意了。作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另两人是解缙和徐渭),杨慎23岁状元及第,36岁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最终老滇南,其经历早让他通达人生。他写“樵”,并非完全指砍柴的人,而是与“渔”这类打鱼的人连在一起,多指怀才不遇的隐者、智者。他用一组词写了历史上的21个朝代,被称为《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即《二十一史弹词》。其中的多首词中,都用到“渔樵”,他那首写三国的《西江月》,即以“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开首,表达对人事之态度、对历史之认知。

杨慎展示心中之“樵”,更有深邃意境和博大情怀的,是《临江仙》,被后人作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约1330-1400)《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对于柴姓而言,能够付诸白发渔樵笑谈的英雄豪杰还真是多。

西汉开国功臣、大将军柴武(?-前163),史称“柴将军”。他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并参加垓下之战,击败项羽。后被封为棘蒲侯,是高祖定下的汉初十八侯之一。平定诸吕之乱后,柴武等人迎立刘恒为新帝,是为汉文帝。后率军平定济北王刘兴居叛乱。柴武去世后,谥号刚侯。

唐代开国名将、军事家柴绍(?-638),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行侠仗义,矫捷勇武。初仕隋朝,迎娶唐国开国皇帝李渊之女平阳公主。李渊晋阳起兵后,柴绍跟随李渊、李世民平定四方,大破突厥,屡建奇功,先后任左卫大将军、华州刺史、镇军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谯国公等。贞观十二年,柴绍去世,追赠荆州都督,谥号为襄。

当然,柴姓者也不全都被善待。清代将领柴大纪(1730-1788)就是一段千古奇冤的主角。柴大纪年轻时即以“文武双全”闻名乡里,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武进士,出任福建守备,屡升至海坛镇、台湾镇总兵。因剿压“天地会”起义有功,深得乾隆嘉奖。先后被提为福建水师、陆路提督(从一品),被赠“太子太保”头衔。只因一点小礼节不周到,得罪了外戚、清军统帅福康安,遭福康安诬陷。乾隆起初还是信任柴大纪,亲自替他说话,但经不住“三人成虎”般的再三构陷、做局,最终明君不明,将柴大纪斩首弃市。然善恶有报,心胸狭窄、嫉妒贤能的福康安结局并不好,42岁即身亡,一说是病亡,一说是被人诱杀。

俱往矣!再回首,看英雄豪杰,最终都像滚滚东逝长江水,转眼成空,只留下青山依旧,岁月轮转。

清代顾绣渔樵耕读图轴

柴与灰 浴火重生

可以做柴的草木,都是朴素的。

柴,常常散漫在山间,或是一株枯枝挂在枝头,或是几屡枯草伏在泥间。某一天,在人们搜寻的目光中,柴,便亮了起来。柴会被那勤劳的双手拾捡起来,摞成筒状用枝条草叶捆成一团,背在背上带回家。拾柴和背柴回家的时候,拾柴者的心中,都会悠悠然地涌上一份满足,一句话下意识地流露:“这么好的柴,会很旺。”

是的,柴,首先是旺的。在被砍伐或折断进入灶眼的时候,柴与火柴相遇形成的热烈、旺盛,令人身心温暖而满足。那经过柴火烧出的饭菜,也迸发出草木与火相融而升腾起来的焦香、绵劲,格外好吃。

当火散去,柴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显现出来,那就是草木灰。也叫冬灰、藜灰、薪柴灰。用木棍扒开温热的灰,往灰心放入一枚鸡蛋、两三只红薯、几颗土豆、几个芋头,再用灰厚厚地覆盖。那灰的热度,会煨熟这些食物。这些与草木灰有过交集的熟食,养着心神,暖着脾胃,令时光暖意融融。

待草木灰冷却,可用之处就更多了。作为柴烧成的灰末,草木灰质轻且呈碱性,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磷、钙等微量元素,有散寒消肿、消症破积、消炎止血的功效。将草木灰用塑料袋装起来密封保存,可成为养分齐全、肥效明显的无机农家肥,化作春泥护花草。

明代沈周《仿董巨山水图》,画家自题:“岁晚天寒日,柴门客到时。”

柴,历火成灰,却以另外一种形式重生。历史上的一支柴姓,也有一段同样的经历。

五代十国时期,柴荣(921年-959)被姑父郭威收为养子。郭威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开国君主。显德元年(954),郭威驾崩,柴荣登基为帝,被称为后周世宗。柴荣被誉为五代时期第一明君。他在政治上禁官吏贪污,停废大批寺院;经济上收购民间铜器佛像铸钱,招抚流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文化上改订历法,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雕印古籍;军事上整军练卒、裁汰冗弱、出兵伐后蜀,三次亲征南唐,北伐契丹,收复三关。显德六年(959),柴荣北征辽朝时突发疾病去世,七岁的柴宗训继位。

次年(960),“陈桥兵变”发生,后周灭亡,赵匡胤黄袍加身,即位为宋太祖。返驾入朝时,柴荣二位皇子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尚在襁褓之中,宋太祖意欲加害,又不好明讲,只是拿眼睛看着范质、赵普、潘美等人。赵普心领神会,脱口而出:“去之!”意思是杀掉,范质也附合,但潘美并不说话。宋太祖点名询问。潘美沉默许久才回答:“臣与陛下都曾是世宗的臣子,如果劝陛下杀世宗子则辜负了世宗,如果劝陛下不杀世宗子则陛下必定对臣生疑,所以臣不愿意为陛下出主意。”潘美的表态还是委婉地向宋太祖谏言:不要滥杀。曾为后周世宗旧臣的卢琰也向新君宋太祖直谏:“尧舜授受,尚且不废朱均,今陛下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乎?”宋太祖便赦免了柴荣这二子。于是潘美抱养柴熙谨,将其更名为潘惟吉(或潘惟正),对外声称是自己的侄儿。卢琰抱养柴熙诲(柴炯),后隐居于浙江,改柴炯为卢璇。待卢璇长大,卢琰将女儿卢锦许配于他。卢璇这一支,隐柴为卢,被称为柴卢氏。

卢璇和潘惟吉后来都子孙繁盛。柴氏这两支,浴火重生。(责编:沈沣)



Copyright ©1996-2024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晚报·五色土
2024-01-31 15:49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