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摘

什么才是正宗的印度细密画?

北京晚报 作者:赵亦斐 2022-08-22 16:57:48

初见:象岛上的布面细密画

中国游客到印度旅游,大多要去离孟买不远处的象岛。那里的婆罗门石窟,已然成大多数中国游客必游项目。如果说游览“名胜古迹”是大众观光游的基本特征,那么,曾经初至印度的我,自然也不能免俗,和大批摩肩接踵而至的中国游客一道,坐上了轮船,开启了印度观光游的首站。

细密画之“呦呦鹿鸣”

登上象岛后不久,即刻被当地人兜售的一种纪念品所吸引。那是一种画在布面上的类似工笔装饰画的东西,图案最多的是象岛代言者——大象,其次多是古代人物形象和简单的故事情景。绘画的水准算不上太高,但特点鲜明,用色大胆、装饰性很强,作为纪念品,装饰家居还是蛮不错的。

根本不用去背诵刚学到的蹩脚的印度话,商贩们会很简短地主动用英语告诉你价格。一两美元一幅的价格,相当划算。一口气买了十多幅之后,回到酒店,才细细观赏起来,忽然想到了先前一位友人曾提及过的,一度在印度风行的美术样式——细密画。

这种源自波斯古典绘画的细密美术之独特风格,自五百年前,即十六世纪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开始风行。之所以称之为“细密”,无非是尺幅不大、绘制线条细腻、装饰繁密,比之中国的工笔画有过之而无不及。曾经观摩过张大千所绘着色艳丽的敦煌壁画摹本,以及西藏清代中晚期的古本唐卡,据说这唐卡与壁画摹本的绘制手法,都曾借鉴了印度画师的风格。因此,我想细密画应该是一种在技法上相当纯熟,有一定装饰性且形成了可批量绘制的模式化、程式化的艺术形式吧。虽然也看过一些细密画的画册与简介,但在真正抵达印度之前,对这一绘画风格的理解仍然只是停留在简单想象的阶段——毕竟在只见到过印刷品,没有见过原作真迹的前提下,切身的体会不会太多。

如今眼前的这十几幅布面彩画,是在经过捶打抛光的特制布面上绘制的,其用色之鲜艳,光泽之亮丽,还是让人颇为欣赏。但是细观人物局部,面目皆近乎一致,程式化的生产方式可见一斑。当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为什么不仿照中国的年画,刻个版可以刷印无数次,省得许多手工绘制的繁琐,效率也会高很多。于是,在把印度细密画视作某种“手绘年画”之后,迅即搁下手中的一摞布面彩画,也就不再特别关注了。

再遇:阿格拉酒店里的精品

游览泰姬陵之前,下榻阿格拉的一家酒店。酒店房间里的一种透明镜框让我很好奇,因为镜框中镶嵌着一幅绘制奇特的画片。画片正面绘制有一位印度美女梳妆微笑的模样,背面却是古兰经经文。这是否才是正宗的印度细密画,不得而知。带着疑惑,询问了酒店,并表明希望购买那幅画作。酒店的经理微笑着拒绝了我的请求,正欲继续交流咨询时,一位印度美女主动来与搭讪,示意说她那里有这样的画,让我跟她过去看一看。

我将信将疑,随着她而去。没走两步,其实就在酒店里,即步入一处纪念品商铺中,原来,她是这家商辅的“掌柜”。且看店中早已挤满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各色游客。有买丝巾的、有买绿茶的;有买神油的、有买沉香木的,凡此种种,这位印度美女老板皆应接有序,生财有道。

她忙碌之余,拿出一摞事先捆扎好的小画片来,递给我,示意随便翻看,有中意的再商量价格。这一次,我才看到了许多细密画精品,或许这堆画片里边才真正有了些许本地画师的个性化风味,才有了些许类似于艺术创作而非批量复制的品位,与先前在象岛所购的廉价布画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足足上百张画片,均绘制在洁净的高档皮纸之上,笔法细腻,着色层次繁多、用色大胆鲜艳,大多精美夺目而有“惊艳”之感;其中,亦不乏庄重典雅之构图者,有所谓的宫廷气派。虽然这些画作并非绘制在古兰经旧纸片上,应当是近二十年的新画作,但还是基本能代表印度细密画的艺术特质,即无论人神、走兽、花鸟,皆纤毫毕见,以小见大,生动传神,观之令人赞叹不已。

我一口气挑出了十几幅精品,一询价,却倒抽了一口凉气。原来,平均每幅价格都在30美元以上,这让围观的一些游客也啧啧不已,望画兴叹了一番。经过好一阵子的讨价还价,美女老板不停地在计算器上按着折扣后的价格,最终以25美元一幅的均价拿到。可其中有一幅绘制精美、带有镶嵌工艺的“拉达”画像,老板死活不肯松口,一定要50美元才出售。她“拉达”、“拉达”地说个不停,意思是让我知道这位画中美人是印度教的重要神祇;而后又指着画面上的镶嵌物不停地申明,“jewels”、“jewels”地念叨着(意思是“镶钻”或者“镶宝石”)。画面的精美和镶嵌工艺的精湛,当然还有老板的坚持,最终还是打动了我,50美元捧得“美人”归。

惊艳:德里途中的偶遇

原以为,我的细密画之旅应当就此告一段落。但是在去德里的途中,一次偶然的汽车抛锚,却令我再一次偶遇细密画精品。那一次抛锚,恰巧在一处平民区前。蜂拥而至的乞丐、流浪者、逃难者迅即包围了汽车。车上的导游一再告诫大家,不要向围观者赠送任何物品,否则会惹上一身麻烦。

然而,我被车窗外一大群眉清目秀的孩子们所吸引,导游告诉我说,那些都是从邻邦越境而来的儿童。我心中不忍,打开车窗,把随身携带的糖、巧克力和果汁全部给了出去,他们兴高采烈地喊着“中国”、“CHINA”。大伙儿忽然觉得导游的告诫有些多余,一呼啦全下了车。

忽然看到,平民区里,竟有远道而来的“贵客”慕名来访。轿车驶过平民区,走出双手合十、面带敬意的富人们,虔诚地向某个正在打坐的印度教尊者走去。

尊者旁边一位弟子模样的人拿出一摞画片,供富人们挑选。可能是富人有意要购买一幅印度教神像供奉,也可能因为此处某位画师的作品受人喜爱,他们才愿屈尊来到这里购选画片。我也随众人一道,凑上前去,一探究竟。

售画者见我有意购买,便命一个孩子带领我去了一处简陋的棚子。

一个套着塑料布的大纸盒子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画片,这一次更加让人目不暇接。除了画工的特异优美,比之先前所选购者更胜一筹,这些画片的材质之丰富多变,也令人称奇咋舌:普通的皮纸、绢布、古兰经散页材质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木板上的画作,以及在普通牛皮纸上练习的习作等。

我希望搜罗一些佛教画像,可小孩似乎听不明白。后来,他若有所思地开始翻箱倒柜,似乎是要推荐那压箱底的宝贵藏品了。

就在他翻找画作之际,我发现大纸盒子里有两幅画在大牛皮纸上的习作很有意思。因为印度细密画一般尺寸不大,尺幅只有32开左右,而这两幅习作的纸张足足有小8开大小,只不过由于是练习作品,只在纸张中央画了很小的(拳头大小)贵族男女对坐饮酒画面。纸张其余部分并非空白,而是加盖了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印章,印章上的英文单词有一些不甚熟悉,但“STAMP”、“SPECIAL”的字样,却很明显地提示着我,这应该是英国殖民时代所用印度邮票的一个印制模板。即便没有那两幅习作,作为印度早期邮票初印样板的这两张牛皮纸,也颇值得收藏。于是,我将这两张画工并不算十分精湛的细密画,迅即摞在手里,又若无其事地继续挑选起来。

凡是画得精美的、着色富丽的,价格统统在50美元以上。机会难得,不得不咬牙挑选了几张不常见题材的画作,如女子与蛇对语、女子凝望水蛇、女子与孔雀对饮等,将一些并非有明确宗教意味,但颇具印度民风的作品悉数购下。

听到棚外导游气急败坏的召唤和汽车发动的轰鸣声时,意犹未尽的我和已经心满意足的售画者,都不得不随之终止了交易。车子开动的瞬间,仍然能听到窗外传来“中国”、“CHINA”的声音,久久未散……

 

 


(原标题:那些鲜艳夺目的细腻 我的印度细密画之旅)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赵亦斐

流程编辑:L021



Copyright ©1996-2022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晚报 作者:赵亦斐
2022-08-22 16:57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