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

清明抒怀

北京日报小苗 2024-04-07 09:21

 
 
 

编者的话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逢春半出城。”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我们了解、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也是踏青赏花、品尝青团的时节。春日清明,孩子们又有哪些难忘的情感体验呢?

 

微信群里的清明祭

朝阳外国语学校初三(6)班 刘颂禾

 

爷爷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今年清明将至时,大家庭群的管理员二姑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段话,提倡大家写一写跟爷爷有关的事情,以表达怀念之情。

写什么呢?我虽然和大家一样热烈响应,可是能写的事情实在不多。爷爷去世时我才四岁,而且我在北京,爷爷在河南,见面的机会很少。在我模糊的记忆中,爷爷是位瘦高的老人,总慈祥地笑着。记得那次回老家看望他时,他已经病得很严重了,还一手拿着煮鸡蛋,一手抓着水果糖塞给我。告别时,他又艰难地弯腰掀开褥子,从下面摸出积攒的一元、十元的一沓钞票,硬装到我口袋里,让我买文具。我在爷爷的催促下收好钱,想着等我长大了要回报爷爷,谁知道那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每当想到这些,我都禁不住泪湿眼眶。我想念爷爷,多想了解爷爷的故事啊!这次微信上的清明祭给了我很好的机会。

爸爸最先发了一篇《我助父亲爬上坡》的文章。写的是爸爸上高中时,爷爷给别人拉车运输石灰,路过学校去看望爸爸。为了省钱,爷爷渴得嗓子冒烟也舍不得买水喝。后来爸爸帮助爷爷把那车石灰运到了工地。

我又看到了姑姑写的文章。姑姑小时候腿有病,爷爷就带她四处求医,有一次为了省钱,他们住在最便宜的旅店里。即使这样,爷爷也舍不得花一块钱睡个床铺,而是靠着墙半躺了一夜。这是多么吃苦耐劳、有责任心的爷爷啊!

微信群里,我还看到了伯伯、叔叔、姑父写的文章。他们不是作家,但每篇文章都充满了真情。他们用深情追思,用文字描述,也让我们这些小辈更了解爷爷,爷爷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

这场微信群里的清明祭,让我感觉爷爷好像仍活在我们的中间。我想,这样的追忆也许就是纪念逝者的最好方式。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所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爷爷虽然离开了,但他会一直活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

 

做青团

北京四中初一(2)班 费鋆淑

 

在我印象中,春天的味道,就是那软糯香甜的青团。今年妈妈提议我们一起动手做青团,着实让我兴奋。

妈妈提前一晚就泡好了红小豆,一大早就开始用小锅煮起来,慢慢地,豆子的香气弥漫开来,我忍不住凑到锅边闻。看着妈妈加红糖时小心翼翼的样子,我忍不住说:“妈,多放点糖,不甜不好吃!”妈妈一向不喜欢我吃糖,这次却破例又加了一大勺,嘴里说着:“就这一次啊!”

豆子煮好了,妈妈把它放在一边等待凝固,然后用清水把新鲜的艾草洗净,再煮开一小锅水将艾草焯过,放入榨汁机里榨汁、过滤。原来艾草汁是墨绿色的,还有点发黑,闻上去,淡淡的青草香中加着一丝苦味。妈妈让我一点一点把艾草汁倒进糯米粉中,她用筷子不停搅动糯米粉,直到没有干粉为止。

很快,妈妈和好了绿色的面团,开始包青团。我们每人取了一小块面团,揉成球形,压扁后装入豆馅,然后聚拢面皮搓揉成球,我怕馅露出来,所以不敢放太多馅。

揉好后,绿绿的胖团子被妈妈整齐地放在蒸笼里,十分钟后,它们精神饱满地出现在餐桌上。我一边吹着气,一边心急地往嘴里送,糯米皮沁着艾草香,一口下去竟没咬到豆沙馅,满嘴都是有点苦的味道,我疑惑地抬眼望向妈妈,妈妈立刻会意,笑着说:“这赖谁,准是你包的,馅太少了吧!”我赶紧又咬了一大口下去,甜甜细细的豆沙馅一下子充满我的口腔,经过了艾草的苦就更凸显出豆沙的香甜带来的幸福感。我忍不住说:“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青团!”

“这是刚刚做好的,没有添加剂,一切都是食物本身的味道!”妈妈说。是啊,记忆中妈妈总是很忙,每年清明节只在网上给我订青团,日子久了我觉得好像就该是这样。可妈妈常说,他们小时候很多吃的东西都是自己做的,连糯米面都是一家人围着小石磨现磨的。到了我们这一代,好像想吃什么都可以立刻买到,但也因此错过了很多乐趣。买来的青团都只有一个味道,就是甜,只有亲手做过才知道,青团的甜中还应该沁有一点苦和一丝草香,这才是春天丰饶的味道。偶尔放慢脚步,才能品出生活中原本该有的滋味啊!

 

乡间漫步

一七一中学初三(14)班 赵奕琳

 

和煦的阳光驱走春日里最后一丝凉意,拂面的东风吹皱一湖春水,唤醒众多嫩叶、花苞。在大好的春光里,我在乡间漫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无需画笔和相机,带着一双眼睛,便能发现无限的美好。

踏青之旅从踏上乡间小路的第一步开始。低矮的万年青对我夹道欢迎,半人高的灌木丛脱下厚重的深绿色外套,换上一件翠绿的新衣,显得年轻了许多。我俯下身,仔细观察灌木丛中钻出的嫩芽。嫩芽储足了水分,油亮油亮的。它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从枝干里钻出来,好似绿色花苞绽放在蓝天下。

踱步到一座小木桥,桥底下是清澈欢快的溪水,桥两侧是油菜花汇聚而成的金色海洋。一株株油菜花,在春日里获得了成长的动力,从黑色的泥土中吸足养分,茁壮成长,有的已经高过小木桥,有的还将自己的绿手挤进小桥里面,想在这里“开疆拓土”。油菜花用绿色的小手笑嘻嘻地捧着一簇簇金灿灿的小花,散发出阵阵香气,引得蜂儿、蝶儿围绕在它们身旁,大献殷勤。

穿过油菜花海,走上一条笔直大道。大道两旁是高大整齐的杨树。几天不见,前些日子还光秃秃的树干,嫩绿的叶子已把枝干铺满。微风吹过,传来沙沙的响声,那是叶子在春风中起舞。春风访遍每一个地方,不落下任何一个角落。在高大树木的浓荫里,长着一丛丛不起眼的小蓝花。这些蓝色的小野花,花瓣只有纸屑般大小,但众多野花汇聚在一起,一种神秘的淡蓝色便展现在眼前,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的。我爱极了这抹幽蓝,蹲下身去想和它们低语。在它们微小的花瓣上,我听到了它们的心声。

春天,像一个绘画高手,轻轻涂抹点染,世界就变得多彩起来;

春天,像一个音乐家,随手拨弄,便处处洋溢着欢乐的乐章;

春天,像一个调香专家,信手调配,空气中就混合了各种好闻的气息;

春天,像一个魔术师,用一根看不见的魔法棒,让世界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出去踏青吧,莫负春光!

 

荡秋千

北京五中通州校区高一(10)班 张梓奥

 

那一年清明,我还是个六七岁的孩子。当时父母外出工作,我跟爷爷奶奶住在老家的平房里。一天放学回来,我看到有一家人蹲在胡同口,悄悄干着什么,很快我就闻到了一股呛人的味道。我回家问奶奶,奶奶告诉我,清明节要到了。我在学校学过有关清明节的诗,也知道清明节是缅怀亲人的日子,还可以踏青出游。可是,爸爸妈妈不能回来,爷爷奶奶又无法带我去远一点的地方玩,我感到特别无聊。

到了清明这一天,我躺在床上,不愿起来。奶奶走进屋,对我说:“快起来,我带你去个好地方。”我一个鲤鱼打挺,飞身下床。路上,我拉着奶奶的手,心中无比期待。可到了才知道,所谓的“好地方”就是奶奶常去遛弯的一个小公园,根本不稀奇。奶奶用手指着前面的秋千,说:“你看这是什么?”“秋千嘛,谁不认识!”我噘着嘴说。“那你知道‘秋千’是什么意思吗?秋千秋千,就是‘揪着迁移’。”我顿时来了兴致,飞跑过去,一屁股坐在平稳的木板上,双手抓紧木板两侧铁索,双脚向后退,然后用力一蹬地,就荡起来了。

随着身体的前后摆动,我大声喊着:“揪着迁移,哈哈哈,揪着迁移!”“乖孙女儿,慢点儿,别摔了!”奶奶摆着手,不停叮嘱着。见我荡得平稳些了,她又说:“你看这秋千多好啊,它能带着你飞那么高,那么远。你荡得越高,就能看得越远。”我闭上眼睛,尽情享受这有规律的起落。一时间,我觉得自己是在太空漫步的宇航员,在那里,我发现了很多地球上没有的东西。

多年以后,我已从老家搬到了现在的小区。又是一年清明节,我发现小区的健身活动区新安了一座秋千。我慢慢坐在秋千上,闭上眼,任思绪飘荡。“荡秋千,荡秋千,抓着绳子飞上天。飞到哪里去,飞到云梦边……”那曾是奶奶扶我荡秋千时说的歌谣,好像就在耳边。

指导教师 王夙琛

 

一日“桃花源”

人大附中初二(1)班 苑宸熙

 

假期清晨,阳光透过窗棂照进卧室,仿佛一双温柔的手,轻轻唤醒沉睡的一切。我揉了揉眼睛,慵懒地伸了个懒腰。没有闹铃声,也没有父母的唠叨声,美好的一天开始了。告别接二连三地赶课外班,我们一家来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踏青。

春天来了,公园里的人明显多了起来。踢球的,跳绳的,跑步的,遛弯的……三五成群,各得其所。这个季节最吸引人的当属桃花谷了。这里漫山遍野的桃花,如同一片粉色的海洋,与周围的绿树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阳光透过桃花的间隙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让人不自觉地想仰面感受春天的气息。

我和爸爸妈妈找了一块空地,铺上防潮垫,摆上准备好的水果和饮料,开始野餐。一家人唠着家常,聊着八卦,用心品味美味佳肴。让人惊喜的是,我们碰到了妈妈的闺蜜一家。妈妈们谈论的话题自然离不开孩子。不过,这次没有人询问孩子考试排名,没有分享辅导班信息,没有推荐海淀名师,而是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个性化成长。

微风吹过,花枝轻轻摇曳,花瓣随风飘落。我低头捡起几片花瓣,心中忽然产生了《桃花源记》中写到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那种感觉。我想,循光而行,我也会找到心目中的“桃花源”。

指导教师 杨泠

 

★我读名著 ★

真正的硬汉

——读《老人与海》有感

十八中实验学校五(1)班 于森宇

 

翻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沉醉于作者简洁生动的语言,惊叹于一波三折的情节,被主人公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老人身上的硬汉气概,深深震撼我的心灵。

连续打鱼84天却一无所获的老渔夫圣地亚哥,想去更远的海域钓一条大鱼。他独自一人来到远海,碰上一条大马林鱼,他与马林鱼搏斗了两天两夜,终于制服了它。可是在返航途中,老渔夫却碰上了鲨鱼群。他与鲨鱼群又拼斗了一天一夜,最后鲨鱼群被赶跑了,可是他的大马林鱼也只剩下了骨架。

提到老渔夫圣地亚哥,大多数人往往称赞他是一个坚不可摧的硬汉。但我认真阅读原文时,在书中读到这样一句话:“好景不长啊,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而是独自躺在床上的旧报纸上。”可见,圣地亚哥并不是一个铁人,他也有内心软弱的时候,但他能够一次次克服内心的软弱。面对强大的对手,纵使内心有过软弱,但在犹豫与痛苦之后,他说了一句震撼人心的话:“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与鲨鱼搏斗到底。可见,真正的硬汉并不是永远强悍的人,而是能从沮丧与挫折里爬起来、一次又一次克服内心的脆弱、继续勇敢前行的人。

圣地亚哥让我联想到了与之相似的中国作家史铁生,他也是一个能够克服内心软弱的文坛硬汉。他21岁双腿瘫痪,中年之后又身患尿毒症,靠每周透析三次来维持生命,病痛折磨着他。他也有过软弱与绝望,可是经过漫长的思考后,他以文字向命运发起抗争,写下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名篇。我认为,他的心中一定住着如圣地亚哥一般的硬汉。

我敬佩圣地亚哥和史铁生,他们的精神鼓励着我,让我在漫长人生路上,能够始终保持坚定的决心。

 

近期征文主题: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知名作家所作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

来稿请以word电子文档投至xiaomiaozhoukan@163.com,邮件标题请注明征文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刊发和联系。

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小苗》周刊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习作,欢迎大家来稿。

《小苗》编辑组

2024年2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喜欢朗诵的小作者还可以将自己见报的作品读给大家听。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小苗

流程编辑:U032


热门推荐

精品放送

换一换

Copyright ©1996-2024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日报小苗
2024-04-07 09:21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