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味

乾隆建“泉宗庙”,为28眼泉赐名,古时候的海淀多泉水

北京晚报 2023-05-10 14:22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的“三大文化带”之一。西山与永定河的亲密关系无须赘言。事实上,海淀也与西山、永定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海淀公园原址曾是著名的京西稻产区,如今公园保留了部分京西稻的稻田,常在小满前后举办“插秧节”。 资料图片 庞铮铮 摄

“海淀”二字都是水字旁,显然与“水”有关。“淀”是我国华北平原北部,对一些水位较浅的湖泊的泛称。而“海”一般指“大”的意思。“海淀”即是“其淀大如海”的意思。问题是,在北京的西郊何以会有“海”一般的“淀”呢?

明代蒋一葵在其《长安客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描述海淀:“水所聚曰淀。高梁桥西北十里,平地有泉(注——此处指万泉庄一带的泉),滮洒四出,淙汩草木之间,潴为小溪,凡数十处,北为北海淀,南为南海淀……北淀之水,来自巴沟,或云巴沟即南淀也。”

“巴沟”在海淀镇南,这里泉眼众多,“其平地淙淙出乳穴者不可胜数”,近旁的村子即名“万泉庄”。这些泉流汇集后向北流淌,并汇入清河,这一段就叫万泉河。

这一带为何如此多泉水?考古研究表明,海淀镇和巴沟低地一带原是永定河早期流经的河道。远在地质时期,源自山西、内蒙古高原的永定河滚滚而下,并切开北京西山,在三家店附近出山后,却遇到了南侧石景山、金顶山、八宝山等自然山脉的阻隔,不得不折而东北流,经西黄村、巨山村进入巴沟低地,再沿今天的圆明园、朱房、清河,汇入温榆河。这也是海淀一带地理风貌的渊源所在。

据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研究,海淀一带的园林开发始于元代。其依据是明朝中叶曾在海淀的一座古庙中发现元上都路刺史朵里真所撰的碑文中,把海淀称之为“丹稜沜(pàn)”。

为何用如此文雅的名字?这是因为此时元大都已建成,住在大都(当时又称“北城”)的人既可去南城(原金中都城)踏青游览,也可以来海淀郊游。因此,也就会有文人墨客赐此嘉名。

到了明朝,来海淀游赏的文人雅士就更多了。明人王嘉谟有《海淀偶题》诗,可以为证:

燕市尘尘影,无人惊日斜。半程西郭地,一水隔山家。荒竹抽高笋,野桃报晚花。丹青多殿阁,只此似京华。

海淀一带的美景一经都下文人墨客的吟诵赞美,就必然会有人趋之若鹜,并来此辟治园林、修筑别墅,海淀镇也就随之兴盛了起来。

在这些园林中,最负盛名的当数由李伟的清华园和米万钟的勺园。李伟是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的父亲。李园位于海淀西南巴沟低地,有额曰:清华园。当时景物之胜,被推为京国第一名园。

米万钟是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擅长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时称“南董北米。”勺园在李园(清华园)的下游,当时有“李园壮丽,米园曲折;米园不俗,李园不酸”之说。勺园故址即在原燕京大学校园的西南部。

到了明清易代之际,上述的清华园、勺园逐渐湮圮。到了清期初年,康熙在清华园故址重加修治,改名“畅春园”。

此后,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海淀附近名园并起。它们或是因“避喧听政”而修筑的皇家离宫别馆,或是宗室大臣的赐园,方圆数十里内,“举目所见皆为园林飞阁,连绵隐现于烟云树杪之间”,可以说达到空前的状况。这些园林的共同特点是园中的水面都占有很大的比重。盛极一时的圆明园更是一个以水景为主体的水景园。

在这里,不仅溪流纵横、湖泊星布,还有泉水流溢其间。清代时,乾隆帝曾在此建“泉宗庙”,并将其中的28眼泉赐以嘉名。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构成中国古典园林形态和生机的首选要素。没有水,任何园林都将会黯然失色。而永定河早期的古河床——海淀,正是它们极好的天然基础。

不仅如此,水还为海淀提供了丰硕的收成。海淀以西曾经有大面积的稻田,当年是“京西稻”的主要产区,“京西稻”蒸出的米饭,以其软糯清香、口感极好而受到人们的追捧。

“京西稻”与康熙有着紧密的关系,据《清圣祖实录》《御制耕织图序》等史料记载,康熙帝先是把南巡时从南方带回的优良稻种,在玉泉山一带进行试种。他还特地把福建、浙江等地给稻田保温、增温的技术引进京西稻种植区,以提高京西稻的产量。后来,他在西苑(今中南海丰泽园)开辟稻田,进行育种、选种,并亲自培育出了一年两熟的稻种,命名为“御稻”。他在《早御稻》一诗中这样吟诵:

紫芒半顷绿阴阴,最爱先时御稻深。

若使炎方多广布,可能两次见秧针。

在圆明园,康熙专辟稻田、菜畦,并在园内修筑“多稼轩”“稻香亭”“耕织轩”“学圃”“观稼轩”等建筑,以此标榜天下。“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帝更是结合皇家园林建设发展水稻种植。康熙二十三年(1684),他还在畅春园内种了一块6亩地的水稻田。

雍正即位后,对水稻种植非常重视。前段时间,考古人员在“圆明园四十一景”之一的“澹泊宁静”遗址处发掘了一座建于雍正五年(1727)的大型建筑——“田”字型大殿(俗称“田字房”),并在其北侧发掘了一处稻田遗址。这就是说,清代帝王不仅以“田”为房,且还在其近旁的稻田里劳作、察看农时农事。

乾隆帝则是扩大了京西御稻的种植面积。当时,京西稻田已达万余亩:南起万泉河沿岸,西至玉泉山下,北抵清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乾隆帝曾写诗描绘西郊的御稻风光:新辟水田千顷绿,喜看惠泽利三农。京西稻米也已成为专供宫廷享用的“贡米”。现如今,“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已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海淀有了好稻谷,好酒也应运而生,它就是久负盛名的“莲花白”。据传,这种酒是明万历年间开始生产,且是专供宫廷享用的“御酒”。到了清代,皇亲国戚每年夏日到万寿山藕香榭(玉澜堂西配殿)纳凉消夏时,就饮这种白酒。据近人徐珂编《清稗类钞》记载,莲花白是慈禧太后命名:“瀛台种荷万柄,青盘翠盖,一望无涯。孝钦后(注——慈禧太后)每令小阉采其蕊,加药料,制为佳酿,名莲花白。注于瓷器,上盖黄云缎袱,以赏亲信之臣。其味清醇,玉液琼浆,不能过也。”

从这段文字可看出,“莲花白”是一种药酒。据介绍,它是用莲蕊(莲芯、莲子三者皆可用)、杜蔻、丁香等二十多种中药配方酿制而成。酒味平和醇厚,芳香爽口,很受人们的青睐,甚至被冠以“名酒之冠”。随着岁月的流逝,“莲花白”早已烟消云散。

(原标题:古时海淀多泉水)

来源:北京晚报 | 作者 朱祖希

流程编辑:U016


热门推荐

精品放送

换一换

Copyright ©1996-2022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晚报
2023-05-10 14:22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