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味

看老报刊中的往事,为何在蒋介石眼里,《新民报》是经常捣乱报刊

北京晚报 2023-05-09 14:37

在清末民初的老北京,市民的娱乐生活并不多。买得起票的可以去戏园子听戏,不想听戏,也可以去茶馆喝杯茶,看看报纸,略作消遣。毕竟茶馆会聚了三教九流,消息灵通。不过,在那个年代,北京人了解外界消息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报纸。

岁月更迭,档案留痕,兰台之中就记载着不少与报刊有关的故事。

1946年2月22日,北平《解放》报创刊号。

清同治元年《京报》

让僧格林沁送命的“恩封”

在档案馆里,我看到一份发黄的《京报》,是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由聚兴报房印制的,内容为皇帝赏赐僧格林沁马匹的诏书。僧格林沁是晚清名将,曾率军在通州八里桥与英法联军作战。从这份《京报》的内容可以看出,同治皇帝授权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并赏赐给部分马匹。

邸报,是古代中国报刊的统称。邸报最初发行是由各级抄报人员抄报后,贴在宫门口,称为“宫门抄”和“辕门抄”。这也是新闻发布会的最早形式。明代诗人谢铎就曾留下“北窗幽梦正逡巡,忽听南来邸报频”的诗句。在小说《红楼梦》中,曾几次出现有关于邸报的情节。贾雨村被革职后到扬州听朋友说朝廷要起复旧员,回报馆查邸报确有皇帝“起复旧员”新闻,于是找人引荐回朝廷做官。第九十九回的题目“阅邸报老舅自担惊”就有邸报字样。读《红楼梦》如读百科全书,从有关邸报的描写可以看出古代传播手段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

明代中后期,由通政使司或内阁在北京出版半官方性质的中文邸报,也称为“京报”,由官方特许经营的报房投递。由于“京报”只是从政府专设机构中誊抄官方拟向公众传递的资讯,只起到公告板的作用,故不能算作现代意义上真正的报纸。“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则始于乾隆年代。清乾隆年间,出现了由民营作坊印刷的《京报》,并留有聚兴报房的字样。聚兴报房位于西城铁鸟胡同,报房印刷《京报》主要以营利为目的,报费是主要收入,是北京营业时间最长的民办报房。

从同治元年聚兴报房印制的这份《京报》,可以看出清廷在用人上的捉襟见肘。僧格林沁于1860年在八里桥战败后,被革去了王爵,而1862年同治皇帝不但把博多勒噶台亲王爵赏还给他,还恩封世袭罔替,这可属于铁帽子王了。同治帝如此礼遇僧格林沁,是要让他率军去镇压已逐渐壮大的农民起义军——捻军。僧格林沁率五省兵马大举进攻皖北,杀伤捻军甚多。不过,到了1865年,这位晚清的最后一位“嫡系”名将,被捻军围杀于山东。

《京话日报》捧红“炒肝”

1902年,苏州人彭翼仲在北京创办了《京话日报》《启蒙画报》《中华报》三种报刊。最有名的是《京话日报》,其用白话的形式记述社会消息。《京话日报》每天设有论说栏,专门刊发一篇白话演讲文,吸引读者,风靡一时。

杨曼青是《京话日报》的主笔,每逢腊八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他都会谈古论今,娓娓道来,烘托节日氛围。宣统三年(1911年)年底,杨曼青写了篇《年景儿》的文章,栩栩如生地刻画老北京过年的场景,“早先北京的年景儿,一进腊月就忙合起,腊八粥算是年景的催头……接连着就说扫房,讲究的主儿,摆佛手木瓜水仙,以及各种熏花儿。行常住户,种些个麦子青蒜,大萝卜白菜头,听门口大嚷约乾葱、红头绳儿山药钴子、松木枝儿、芝麻秸儿,供花儿拣样挑。若赶到年前立春,左不是春盒儿、薄饼,酸菜从此仿佛就要下桥子……”

地道的京白,大量的儿化音,杨曼青的《年景儿》读来清脆、洗练、俏皮、幽默。篇幅不长,却将北京人过年时的一些习俗描写得栩栩如生,如数家珍,堪称节气文章的佳作。

杨曼青对北京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他见多识广,经常光顾北京的老字号,品尝北京风味小吃,为此与会仙居的店主刘氏兄弟相熟。当他得知店里的白水杂碎不受食客欢迎,就建议店主去掉心肺,只留肝和肠,加酱色勾芡。具体工艺是将猪肠加水和醋洗净,开锅后改用文火煮肠,使肠熟透。将猪肝切成柳叶状。制作时先将油加热,然后放入大料,炸透后放入黄酱,另熬上好口蘑汤,配以葱姜大蒜作料,加上口蘑汤后,再将生肝条放入肠中,立马勾芡,再撒上蒜泥后,马上出锅。

炒肝问世后,杨曼青在《京话日报》上大力宣传炒肝和肠的营养价值,起到了软广告的效应,每天到会仙居吃炒肝的人排起了长队,由此诞生了一道闻名京城的特色小吃。时至今日,炒肝依然深受北京人的喜爱。

《解放》只出版了37期

1946年2月25日,北平市警察局政训科接到内四分局科员刘连升的电话,说管界内的西直门大街东方印刷所呈报,要代印名为《解放》的报刊。

听闻此消息,平日就对中共宣传如临大敌的北平警察局,赶紧派特务对该报进行秘密跟踪调查。特务很快掌握了该报的内容、办报单位和发行处地点以及报社主要人员。

原来,《解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是随着1946年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的成立,而于同年2月22日创办的,初创时定为三日刊。《解放》在西四三道栅栏41号设有临时发行处,刊发的内容都是新华社的消息。该报社长为钱俊瑞,稿件多由延安新华社发出。

2月27日,《解放》报社社长钱俊瑞发函给北平市警察局,对内二区署第七派出所警士由报贩手中抄去42份并在前门大街桥头自报贩手中撕毁多份《解放》报的行为表示抗议,称公开合法出版发行的刊物,实不应当阻挠,希望贵局予以查明,依法究办。

4月3日凌晨,北平国民党宪特200余人,包围了位于宣武门外方壶斋胡同的新华社北平分社及《解放》报社编辑部,并强行逮捕了钱俊瑞等人,我方设在西四三道栅栏41号的临时发行部也遭到包围,并有29人被逮捕。此事被称为北平“四三”事件。事件发生后,钱俊瑞等人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社会各界的严正抗议下,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被捕人员全部被释放。

档案中记载还原了国民党密探报告的4月4日晚8时方壶斋胡同九号门前的情况。门前添置了多盏电灯,聚集有群众200余人,我方向群众讲述被捕人员情形。墙上粘贴有标语多张,上书“欢迎本社非法被捕同志返社大会。中国共产党万岁……”

《解放》出版的时间并不长,到1946年5月29日,《解放》就被查封,最终出版37期。

《新民报》刊发“慈禧做寿”

《新民报》是民国时期非常有名气的一家民间报纸,也是《新民晚报》的前身。《新民报》于1929年9月9日由陈铭德在南京创刊,陆续设有南京版、成都版、重庆版。1946年4月4日,《新民报》北平社成立并发行日刊,5月1日,《新民报》上海社成立并发行晚刊。

郭沫若和《新民报》老板陈铭德是四川老乡,他们结交于郭沫若旅日时期。卢沟桥事变之后,郭沫若迅速离开敌国日本,回到中国。1938年春节,他写下一首诗,并书赠陈铭德、邓季惺二人,诗曰:“一别夔门廿五载,鸟惊花泣恨频添。寄语巴渝诸父老,复兴责任在双肩。”

新中国成立后,《新民报》北京版的“儿童专刊号”刊载了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歌词朗朗上口,旋律优美动听。郭沫若曾身体力行地倡导每一位作家都要为儿童至少写一篇文章、诗歌、小说,或者剧本,这首歌曲是郭沫若献给少年儿童的一份礼物。

1946年10月,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后,“国军”攻下华北重镇张家口后弹冠相庆,踌躇满志,国民党政府积极为蒋介石筹办六十寿辰。《新民报》编辑张慧剑灵机一动,为《新民报》编出了《西太后六十寿》专辑,大谈慈禧太后独裁专制,靠拉拢慈安太后发动“祺祥政变”,垂帘听政起家,宠信太监李莲英,敛财自肥,动用建设海军的500万两国库银子为自己建颐和园,媚外妥协,操纵朝政,血腥镇压戊戌变法等。明眼人一读这些文章,便知这是影射蒋介石。在国民党紧锣密鼓地筹备蒋介石当选“总统”庆祝大典时,张慧剑又在《新民报》副刊上来了一个《袁世凯称帝》专辑,影射蒋介石当“总统”和袁世凯称帝一样——长不了。

在蒋介石眼里,《新民报》是经常捣乱的报刊,蒋介石提出“军事第一”的政策,《新民报》却喊出“生存第一,和平第一”的口号,令蒋介石如鲠在喉。1948年7月,蒋介石发出《新民报》南京版永久停刊的手令。

(原标题:老报刊中的名人往事)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沙敏

流程编辑:u008


热门推荐

精品放送

换一换

Copyright ©1996-2022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晚报
2023-05-09 14:37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