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

三城同筑 智慧赋能新生活

北京日报 记者 韩梅 丰家卫 2023-03-31 10:08

在雄安新区的规划设计中有“三座城”,地下一座城、地上一座城、云上一座城。数字生活便利只是“云上雄安”建设取得的一项成就。6年来,雄安新区马不停蹄加速建设,“三座城”同步推进,街头不见井盖、抬头没有电线,从城市治理到生态监测,从社区生活到交通出行,未来之城处处彰显科技范儿。

建设中的雄安创新研究院科技园区项目拔节生长。任双欢摄

云上:“一中心四平台”基本成型

“6年来,雄安‘一中心四平台’建设基本成型,初步构建了雄安‘云上一座城’。”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刘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一中心四平台”中的一中心,去年年底建成投用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已构建“逻辑统一、物理分散”的基础云架构,形成了边、云、超一体化的计算能力。块数据平台是雄安新区“数字孪生”城市的数据基底,截至目前,平台汇聚510套数据库。雄安城市信息模型平台自2019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初步构建了空天、地表、地下一体化和室外与室内一体化的新区“云上一座城”,形成了与现实城市一一映射、虚实交融的“数字孪生”城市。物联网平台于去年上线,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感知终端的统一接入、集中管理、远程调控和数据共享、发布。当前,物联网平台已接入终端设备45万个,为环境监测、能源管理、水务监测等领域感知数据提供支撑,逐步形成全域全时、互联互通的城市运行感知体系。去年上线的还有视频一张网平台,统筹雄安新区各类视频终端的接入与联网。当前,视频一张网平台已接入视频终端4万台,雷达设备729台,为城市治理、地下管廊、应急管理、交通出行、社区管理等场景提供视频数据支撑。

地上:高科技助力项目建设

位于启动区的雄安创新研究院科技园区项目的施工现场,来自中铁十二局的500余名建设者正在紧张有序进行外幕墙施工和室内外装修、机电安装作业,进行项目交付前最后的冲刺。

“虽然总占地面积仅有6.6万平方米,但区别于安置房建设简单结构的‘复制’,园区的每栋建筑建造都有严格的要求。”中铁十二局雄安创新研究院科技园区项目负责人贾玮介绍,以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建筑为例,考虑到未来该中心承担精密元器件的研发实验,设有多间防微震实验室,实验室内放置精密实验仪器设备,对抗震、震动干扰要求高。“因此我们新增了隔音防微震设计,为入驻园区的科研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空间,让精密仪器和设备放心‘安家’。”贾玮说。

位于启动区的中国中化001大厦是首批疏解到新区的央企,建成后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雄安新区聚集,推进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在雄安新区深度融合。

“3月23日,项目冲出正负零,迎来建设新起点,相信等到大厦最终建成,金芦苇向上生长的形象一定很惊艳。”雄安在建最高大楼中国中化001大厦承建单位中建二局三公司项目党支部书记唐磊说。

金芦苇是一座规划高度约150米的塔楼,仅地上部分高31层,塔身外立面由16根向上生长的“芦苇”组成,寓意雄安新区拔节生长,生生不息;塔顶是一枚牡丹花冠,象征企业花开雄安。

“为了编织好这座金芦苇,建设过程中创新使用了不少高科技工具。”唐磊介绍,16根金芦苇犹如大厦的外衣,为了让这件外衣更加坚固可靠,“我们在每根金芦苇上都采用了C60高强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C60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高、抗变形能力强,在大跨度桥梁结构以及某些特种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在大厦建筑中并不多见。我们在屋顶和廊道铺设面积近1400平方米的光伏,使金芦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45.53%。”

地下:综合管廊高效方便实用

日前,记者来到启动区首个开工的市政道路综合管廊项目道路上。项目已经全部完工,即将投入运营。路面下10多米深,是被称为未来之城地下“生命线”的综合管廊。

承建该项目的中铁十六局项目总工程师张江林介绍,项目包含了市政主干路6133米,支线综合管廊2964米及相关的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给排水等管线。“这些管线分门别类安置在管廊内的不同舱内,不仅方便了日后检修,美化了市容市貌,还不占用地上空间。”

在雄东社区中心东侧地下4米深处,两座体积为130立方米的蓄水池竣工完成,蓄水池由数个雨水收集模块组合而成,与截污挂篮装置、弃流挂篮装置、雨水处理器等共同组成雨水收集系统,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便是雄安新区的“海绵城市”实践。

“雨水经过一体化处理设备过滤和加药消毒装置杀菌消毒后送入清水池待园区绿化系统和道路冲洗系统使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项目建设方负责人王永平介绍。

未来之城见雏形,科技智造“三座城”同生共长。相信随着这些设施陆续投入运营,生活在雄安新区的人们将真真切切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科技新生活。制图/琚理

搭建平台让年轻人实现“创新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 叶堂林

素描/琚理

6年来,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建设成效显著。雄安新区不仅要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还需明确其自身功能定位,建设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区域创新生态及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和核心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是雄安新区的核心基因所在,创新和人才无疑是雄安之火实现燎原之势的最强“助燃剂”。

要利用全球最新科技成果高标准建设雄安“三座城”,打造成为全球城市建设中人类创新技术运用的集大成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雄安新区作为一座未来之城,无论是硬件基础还是软件服务都应当锚定全球最新科技成果,以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作为城市建设导向,即使是在电力、通信管线等“看不见”的方面,也要充分体现出新材料、新技术、新服务在“地下一座城”的创新性,将雄安打造成为全球城市建造和维护技术的集大成者。目前,雄安新区“一中心四平台”建设初见雏形,初步构建了雄安“云上一座城”框架。要以此为基础,积极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来不断填充“云上一座城”框架。

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提升雄安原始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在新发展阶段,雄安新区要抓住科技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推出创新举措,积极探索符合雄安发展实际的创新模式,为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指明方向。二是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提升雄安新区的原始创新能力。雄安新区在承接北京科研院所转移的同时,必须要加大基础科学研究投入,构建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推动前瞻基础研究、实现更多引领性原创突破,拥有自我造血机制,才能夯实科技高地建设的根基。三是通过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持续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为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雄安新区所打造的“地下城”在规划阶段就考虑了要避免“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等传统城市建设存在的“城市病”,“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等科技赋能服务能够为居民创造更为舒适的生活。同时,要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配套服务,让雄安新区成为让年轻人放下行囊、成就梦想的地方。

要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崇尚创新、愿意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部分央企总部和金融总部的到来为雄安新区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带来了新的契机,要建立四校协同创新联盟,要共同建设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和学科群,还要组织高校与雄安当地的央企、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加强科技联系,合作组建产业创新发展联盟,让“创新”的意识孕育在产学研结合中的各个环节,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让青年科技人才可以看得到“未来”,实现雄安新区的创新人才“为我所知、为我所用、为我所有”,利用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为年轻人“创新梦”的实现平台。

响应速度100毫秒内智能巴士测试车上路

新华社记者 牟宇摄

近日,智能网联巴士901线测试车的安全员在监控车辆行驶情况。

连日来,河北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的智能网联巴士正在进行投入运营前的道路测试。据了解,该款巴士具有自动驾驶功能,搭载了多线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设备,能够对外部环境进行精确感知,车辆决策响应速度在100毫秒以内。依靠厘米级的高精度地图定位,车辆能够实现复杂天气及复杂城市路况下的安全行驶。

亲历者说

雄安集团数城公司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业部部长姚凯旋:

“云上城”拥有强大算力

雄安新区容西片区的信息化机房里,雄安集团数城公司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业部部长姚凯旋像往常一样亲自检查设备。“不亲眼看到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一整天都不踏实。”他说。容西片区一期规划建设安置房31938套,已入住8600余户,这批安置房内规划建设了72个信息化机房,用来支撑四大运营商通信信号及家庭宽带的全覆盖,保障多表集抄、智慧物业、社区治理和智慧停车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系统正常运行。自从去年9月容西片区安置房交付居民半年多来,姚凯旋一直坚持每天为每个设备检测把关,保障安置房数字信息的畅通无阻。

雄安新区设立之初,为避免陷入“数据孤岛”的陷阱,需紧急建设临时数据中心实现数据汇聚,这个重担落在了刚入职不久的姚凯旋身上。“临时数据中心的建设是因为新区不可以再搞‘数据孤岛’,必须在一开始就将数据存储在统一的地方。”但新区的承载条件有限,没有成熟的数据中心,只能临时改造现有的建筑,通过后期机电装修,达到数据中心标准。数据中心的建设向来都是复杂工程,一般需要风、冷、水、电等十几个专业方面的人员同心协力才能搞好,姚凯旋自己的专业不是数据中心,原来单位的同事都劝姚凯旋别接这个“烫手的山芋”。然而,姚凯旋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

雄安新区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规划建设三座城:地下一座城、地上一座城、云上一座城。“地下城”和“地上城”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现实城市。而“云上城”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将雄安这座物理城市映射成为数字城市,两座“城市”相辅相成,助力雄安城市规划、建设、运营。“云上城”最重要的“大脑”就部署在雄安城市计算中心上。这座“云上城”需要有强大的算力,用于每秒处理包括社区治理、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在内的海量数据。以容东片区为例,目前服务于容东片区的各个系统已整合工单11万余条,居民终端用户9200余个,支持移动端采集人口信息2万余条,这些信息最终都将汇聚到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加以分析处理,最终实现“数据多跑腿,居民少跑路”。

而在2017年让城市大脑拥有强算力还是业界难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姚凯旋在河北省、雄安新区、雄安集团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团队先后奔赴国内多个超算中心调研,与业界专家深入研讨,确定了“边云超网安全”五位一体的城市计算体系,带领团队用五年时间呕心沥血,在新区这张白纸上,建设了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打破计算瓶颈。1000多个日月更迭、晨昏交替,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儿,姚凯旋和同事们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将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展现在世人眼前,助力雄安新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

“作为雄安新区数字城市建设的第一批建设者,这几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看着当初在纸上规划的一个个项目都拔地而起,变成了实物,构成了雄安数字城市的四梁八柱。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人愿意来雄安发展,为雄安建设贡献力量。”姚凯旋说。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韩梅 丰家卫

流程编辑:u019


热门推荐

精品放送

换一换

Copyright ©1996-2022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日报 记者 韩梅 丰家卫
2023-03-31 10:08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