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解密!寻萧太后的三处看花台

北京晚报 2023-03-21 14:26

春暖花开,前往各个景点游览赏花的市民络绎不绝。但鲜有人知的是,在怀柔广袤的原野上,古人曾留下三处看花台。

“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这是宋代司马光《看花四绝句》中的诗句。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他在世的时间比辽朝萧太后要晚。萧太后名叫萧绰,小名萧燕燕,是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生母。萧太后在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是辽代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辽朝在萧太后的治理下,国家强盛,兵强马壮。“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火,使宋辽进入了一百多年和平稳定的时期。萧太后参预朝政近四十年,带领辽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处理朝政之外,萧太后也经常在南京(现在的北京地区)之郊赏花,并建有看花台。

岁月悠悠,一切过往渐渐化为尘烟。千年古迹看花台以及它的历史也已经面目全非,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试图于蛛丝马迹中拨开迷雾,找到当年的看花台遗迹。

花园村看花台
大水峪村及村东南的看花台
庙城出土的辽代六鋬锅
庙城出土的辽代仙人图铜镜

花园村有花盆遗物

寻访看花台,少不了了解和萧太后行踪有关的记载,这在怀柔有迹可循。

明万历《怀柔县志》有简单叙述:“庙城,县南五里,不知筑于何代,今俗传契丹萧太后家庙。”“看花台,县北三十里,辽萧后避暑北上,常登台看花。”

定幽州为南京后,萧太后下令在庙城村兴建家庙,筑土城屯军守卫。家庙是供奉祖宗、先辈神像、灵位,供族人祭祀、朝拜、思念的场所。《辽史》记载,统和七年(989年),辽圣宗于九月九日参拜庙城家庙,并驻跸庙城;统和二十一年(1003年)冬十月,驻跸时称“七渡河”的怀柔。

据文史研究者王宝骏先生考证,在辽代,怀柔曾是辽室贵族大规模休闲赏花之地。辽太宗耶律德光时,就在南京建有凉殿,供辽帝赏花、纳凉之用。应历十九年(969年)辽景宗继位后,萧绰皇后认为,凉殿建在城区,视野不够开阔,活动范围有限,于是选定华林、天柱二庄另建规模更大的凉殿。华林即今顺义区花梨坎,天柱即天竺,均临近庙城。雍熙三年(986年),萧太后御驾亲征于涿州东南驼罗口,打败宋军,班师回京,时年三十三岁。萧太后自小生长在大漠草原,对鲜花绿草有着天生的亲近感。闲暇之时,她将赏花纳凉之处北扩至七渡河(怀柔城)、大水峪,南至庙城,东至宰相庄、梨园庄、驸马庄、太平庄、花园一带的山前平原区。

历经千年风云变幻,庙城的遗址早已湮灭无存,仅留下村南一片叫做“瓦片地”的地名。1981年,庙城村发掘出辽代六鋬锅、仙人图铜镜及马镫等文物。六鋬锅上沿筑有六鋬,即可埋灶又可悬挂使用,出土时底部有明显的烧烤痕迹。仙人图铜镜图案清晰,纹饰细致,雕刻精美。内容为仙女侍宴,有楼阁、祥云、树木、流泉、拱桥、仙女、贵妇,整个画面云水相接,寄予了天上人间美好的向往与意愿。

花园村西距庙城不足十里,其村名与萧太后赏花有关,至今村民仍有种植花草的习俗。当年作为萧太后的御用花圃,东南建有看花台。我曾在重修后的看花台寻访,村内老人回忆,“小时候经常到看花台遗址玩耍,那时的看花台仅剩下一个高台和一些石头了。看花台周围常常能挖出或捡拾到‘鱼骨花盆’残片,村民说这就是萧太后御花园栽培花卉的遗物。”

燕城之上看梨花

雁栖湖环湖路上灯影绰绰,高耸挺拔的现代建筑名曰“日出东方”。站在日出东方酒店向南侧眺望,稍远处就是怀柔科学城。让人想不到的是,一千多年前的这片土地,是史籍记载的“燕城”和辽代萧太后避暑的“看花台”。

由于明万历《怀柔县志》仅记载“燕城,县东北二十里”八个字,关于燕城的渊源,便引起后人不尽的探寻和猜想。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尹钧科先生曾在《怀柔燕城的思考》一文中陈述自己的观点,认为燕城建于辽代,与萧太后有关。文中阐述:“北台上、北台下二村的得名,当与看花台有关。所谓‘台上’‘台下’的‘台’,应当就是辽代的看花台。辽萧太后与辽帝在看花台避暑赏花,说明这里是辽代的一处行宫,必定有像样的房室、城垣建筑。这应该是燕城形成的时代与功能的一种解释。”

明万历《怀柔县志》所记载的“县东北二十里”,被认为是现范各庄,相传范各庄一带为萧太后看花的行宫。2014年,范各庄对燕城古街进行了修整,小桥流水,古色古香,就连脚下的石板条统统都是老物件。街面上各种作坊、铺子、胡同等仿古小品、雕塑则让人感受着曾经的古朴与繁华。

雁栖湖三面环山,雁栖河从燕山深处流出。1960年,拦截雁栖河修建了水库,因附近有北台上、北台下两个村落,水库得名北台上水库。北台上村盛产鸭梨,每到春季,梨花盛开,如云似雪,直到现在,都是观花看景的好去处。村子西侧,一湾河水缓缓流过,这里便是雁栖河。河畔有顶秀美泉小镇,村人说那里过去叫蓝天牧场。

雁栖河古名雁溪,因常有大雁在溪谷树丛出没,后人故改称雁栖。不过,在民间传说中,也有雁栖河之名和萧太后有关一说。民间传说的真伪不论,这些故事实际反映了萧太后对这一带风光的喜爱。契丹人有四时捺钵的习俗,逐水而居,喜欢游牧和渔猎的生活。辽代有“五京”,当时的北京地区名为南京,雁栖湖地区正处于“南京”通往辽上京、中京(在今赤峰地区)的交通要冲。萧太后率众来到这有山、有水、有遍山鲜花之处,再加上还有蓝天下的牧场,心旷神怡,遂筑看花台。以此观之,古时的“燕城”无疑是深受辽室喜爱的好地方。

大水峪看花台距长城最近

第三处看花台位于怀北镇大水峪村东北,距离北台上约有五六公里。清雍正《密云县志》里写着:“看花台,在县西北二十里大水谷,萧太后登台赏花,遗址尚存。”这里的“大水谷”就是大水峪,古时“谷”与“峪”相通。而大水峪在《密云县志》里出现,原因在于明清时大水峪一带曾归属密云县管辖。

大水峪看花台是距离长城最近的一处,峡谷内即为大水峪关。大水峪关建于明永乐年间,是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关口位于怀柔与密云交界的峡谷出口,古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又称“怀柔第一关”,是怀柔区界内长城最东的关口。据《长城关堡录》记载:“大水峪关,南至怀柔县三十里,东北五里至小水峪关,西南八里至河防口关。水口数十丈,五马可并,内外俱宽。永乐年建,通川谷。”如今的大水峪关,已变成了“青龙峡风景区”,峡谷两侧的城墙、敌楼均纳入了景区之内。

为了寻找萧太后看花台的遗踪,我在大水峪村东北沙河右岸,按照村里人的指点,仔细踏勘看花台的位置。早春季节,台地上一片荒芜,没有看到砖瓦建筑的痕迹,唯有漫山遍野的杏花含苞欲放。想当年盛花时节,萧太后携一众随从徜徉花海之中,该是怎样的热闹情景。

看花台是一片山地,不远处的明长城是后建的。当年辽圣宗继位之初,辽朝处于“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的局面。萧太后整顿吏治,提拔治国之才,胆识过人。她注重对宗室的约束和对吏民的管理,使政局渐趋稳定。契丹皇室喜欢四时“捺钵”,各地巡狩,赏景看花实际就是他们特别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中的一种。

清初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大水峪北十八里曰段伏岭,又有安子岭在口北八十余里,皆防御处。”这里的“段伏岭”为今椴树岭,借指分水岭;安子岭即今安岭梁,翻过安岭梁即为燕山腹地白河川。可见自古以来,这一带就是南北交通要道和战略防御重点。

看花台附近的小松坟曾出土过辽代墓葬,发掘出草花铜镜、双鱼纹铜镜和双鱼纹带柄铜镜。北侧山上,明代大水峪关保存尚好的豆顶楼、后凤楼、挥官楼及碾子楼等敌楼,仍巍然屹立在崇山峻岭之间,独自承受历史的沧桑,感受岁月曾经的繁盛与荒芜。聪明睿智、政绩卓著的萧太后,在她57年的人生中,经历了少年的艰难、青年时代的险恶、中年丧夫的惊心动魄……而一切过往,都如白河之水,倏忽而去。当年的看花台几乎踪迹全无,只留下荒芜的山地和当地百姓的传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萧太后在怀柔的印记已成蛛丝马迹,但她的故事传说依旧清晰,人物形象也十分饱满,这就是历史的印痕。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原标题:萧太后的三处看花台)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于书文

流程编辑:u008


热门推荐

精品放送

换一换

Copyright ©1996-2022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晚报
2023-03-21 14:26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