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事

点亮不落幕的博物馆之城

北京日报 2022-05-28 09:49:55

1912年,北京第一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国子监“诞生”,110载岁月更迭,一幅纵横有序、经纬交织的博物馆地图徐徐铺开,到2021年底,本市已拥有204家备案博物馆,成为世界上拥有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

从“1”到“204”,本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全方位开启,多层次、全类型、广布局的博物馆集群逐步形成,点亮首都这座不落幕的城市全域博物馆。

地标性大馆“成群”

北京首个博物馆的“诞生地”国子监街上,走出了首都博物馆。从1981年原馆址孔庙对外开放,到2006年西长安街延长线上的新馆正式开馆,再到今年3月部分展厅暂别观众进行全面改陈提升……这座国家一级综合类博物馆已经陪伴市民走过41个年头。

暂别,是为了更惊艳的亮相。

大运河畔,一座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运河之舟”已亮出“古韵风帆”。这座备受瞩目的大运河博物馆(首博东馆)已进入外装和屋面收尾阶段,预计今年年底竣工,2023年底具备开放条件。届时,首博本馆基本陈列将同步上新,与东馆配合诠释“都”与“城”的关系。

“两馆展陈既珠联璧合,又各具特色。”首博东馆建设办主任张宇介绍,首博本馆展陈以“都”为核心,聚焦北京建都史,东馆则以“城”为核心,将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大运河文化有机结合,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北京故事。

初现芳容的大运河博物馆,主楼和观众共享大厅一南一北,造型对应一帆一船,其间一条水街穿过,绘出古代运河图景。未来,这里将集藏品库房、陈列展览、文保修复等博物馆基本功能及开放式展陈、社会教育、文创配套服务等多元化服务功能于一体。张宇说,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设计者的巧思:观众穿行水街时,还可以通过玻璃幕墙看到博物馆内部,水街在夜间也开放,形成一个“永不落幕的展区”。

约3.2万平方米的展陈空间,不同区域的主题已经定了:基本陈列立足大运河与北京城的密切关系,展示北京的山川形胜、人居历史、城市变迁与发展沿革;专题展览分为若干系列,每个系列围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等常换常新;体验式开放展示区融合人文、休闲、科技等要素,馆内还设有文保展示区,丰富观众参观体验。

看着规划中的新馆一天天落成,静待“启航”,张宇和同事们满怀期待:“我们将为观众呈现更多元、更灵活的博物馆。”

首博和大运河博物馆,是本市立足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特征,推动形成地标性大型博物馆群落的一个缩影。中国长城博物馆、北京奥运博物馆、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博物馆……近两年,一批独具首都特色的现代化博物馆提速建设,博物馆之城轮廓肌理不断明朗。

精品馆分类“抱团”盘活

204家博物馆,正在向更高层次和更接地气双向发展。

2021年6月,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辽金城垣博物馆三家遗址类博物馆整合组建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一馆三址“抱团”发展。

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的琉璃河遗址,是西周燕国早期都城所在地,依托遗址丰富的文化资源,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将融入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体系中;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位于丰台区丰葆路郭公庄,是迄今为止北京地区考古发掘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诸侯王及其夫人墓,目前该遗址保护及博物馆改建工程已启动,预计2024年开馆;金中都水关遗址位于丰台区右安门外,是我国现存考古发掘出土的发现最早、体量最大的古代水关遗址,该遗址就在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内,是北京建都之始的重要见证。

“三处遗址将串讲北京城3000年历史脉络。”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馆长杨志国说,三处遗址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要整体利用,还将进一步升级,建设北京地区考古文化的展示交流中心,创新展示手段,让考古发掘过程、考古人的工作生活走进公众视野,打造更亲民的考古教育基地。

这种“抱团”发展的方式,还延伸至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宋庆龄故居、北京李大钊故居、北京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老舍纪念馆……从2000年起,散落在街巷里的名人故居成立“联盟”,每年设置主题,盘活各故居馆藏、科研成果、文创资源,进行综合展示,扩大影响力。20余年间,“联盟”不断注入新活力,不仅在北京的社区、学校等地进行展示,还沿着名人足迹,将展览送到国内外,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品牌。

在北京鲁迅博物馆,游客参观鲁迅生平展。 本报记者 邓伟摄(资料照片)

2021年以来,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签署了共建北京“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开展《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等规划、文件编制工作;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博物馆之城专项工作组,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一个个精品博物馆都将化零为整,分门别类整体盘活,展示北京古都文化和现代风采。

“博物馆云”开启新时代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不断深入,一座座云端博物馆照常开门,24小时不间断地讲述京味儿故事。

故宫博物院官网,数十个“平行展厅”开放:《何以中国》云展厅里,观众可以沉浸式漫游“文华殿”,从西周青铜重器何尊开始,与130余件来自全国30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近距离交流;观众还可以走进太和殿、乾清宫、养心殿等紫禁城里的地标宫殿,实现360度观景,鼠标当步,高悬的匾额也可以拉近细看笔触;打开数字文物库,25大类文物、现有8万余张高清影像持续“上新”,数字多宝阁中,每件三维文物都可以在手中翻转,甚至“拆开”看……在云端,不仅看得更细,听得更多,甚至可以和文物来一场互动,解锁全新观展模式。包括官网云展厅在内,故宫通过APP、微信小程序等打造了一座“7×24小时”的博物馆,90个展览云端不打烊。

近年来,包括故宫在内,国博、首博等综合类博物馆相继推出数字文博产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各类博物馆纷纷“触网”,开启本市文博领域“互联网+”新时代。

云端博物馆,不再是各家“一枝独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博物馆云”服务平台上线,204家博物馆未来将齐聚云端,提供一键预约参观、云观展、文化教育活动等一站式服务,搭建市民与博物馆沟通的桥梁。

专家点评

“集聚效应”助推博物馆之城建设

北京市204家备案博物馆中,国家一级博物馆达18家,从博物馆数量、密度、布局、办馆水平、发挥公共服务效能上看,已经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城市博物馆集群。

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策划一批、建设一批、提升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引领性的博物馆。北京市利用博物馆数量及门类均居全国前列的优势,整合博物馆资源,形成区域博物馆合力:发挥中央及市级博物馆“集聚效应”,在积极推进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市属博物馆服务能力与水平;利用科研机构多、人才聚集的条件,加快推进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在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博物馆……当前,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迈入最佳时期,从大馆“成群”到精品馆“组团”,再到“博物馆云”形成,一系列“北京经验”开创博物馆发展新局面。

(北京市博物馆学会秘书长哈骏)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李祺瑶

流程编辑:u028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热门推荐

精品放送

换一换

Copyright ©1996-2022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日报
记者 李祺瑶
2022-05-28 09:49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