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

“你以为全球不想学中国吗?”

北京日报公号 2021-12-07 07:39:49

“你以为全球不想学中国吗?”  

“我相信很多国家很难做到上下协同、全国一盘棋。”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的抗疫措施和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被称为“标准答案”。然而,一些采取了我国这种“动态清零”措施的国家,纷纷转变了防疫策略,个别西方媒体便以这些国家放松防控、“与病毒共存”来质疑中国的“动态清零”。  

我国为何能做到“动态清零”?某些国家为何不再“抄作业”?疫情出现后,生产生活上发生的不同需如何看待?围绕公众关切,央视《面对面》节目专访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12月2日,在哈尔滨市一核酸检测点,医务人员进行信息登记。新华社记者 张涛摄

“动态清零”不等于“零感染”

10月17日,陕西西安新增2例本土新冠确诊病例,之后国内本轮疫情一度波及20余个省份。在本轮疫情中,各地发现疫情后,基本都在1个潜伏期14天左右的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高效处置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动态清零”的防控策略成为中国控制疫情的“法宝”。  

梁万年:“动态清零”不是零感染。当一次境外输入引发本土病例以后,如果我们用很短的时间就把它控制住,把这个感染链灭干净了,也叫清零。可能很多人认为这个地方怎么总是出现病例,有些地方怎么一年多了病人始终没有清零,其实从动态上它是清零了。做得再好的城市也不能保证这起处理完下起就没有了。      

各国防疫策略依据

4个方面要素的判断

根据已公布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成为疫情背景下全球少见的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然而,个别西方媒体却对中国防控疫情的政策指手画脚,以一些国家放松防控、采取“与病毒共存”的做法来质疑中国“动态清零”的策略。  

梁万年:其实在疫情防控上,没有哪一种策略是各国都适用的。各国采取策略主要依据4个方面的要素判断:  

防控理念,中国的理念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还有一些理念可能认为自由是最重要的。不同的理念下,采取的策略就有区别了。

根据国家的社会经济和人口的情况来判断,ICU能力、医务人员、物资供应保障,要综合考虑。

韧性,疫情会持续多长时间,是不是越来越复杂。

文化,包括社会制度、动员能力,尤其是老百姓的参与度。

“你以为全球不想学中国吗?”

中国的抗疫实践表明,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守住疫情防线,就是对国际抗疫的最大贡献。梁万年强调,未来疫情防控常态化,我们不应该抱有任何侥幸心理。

梁万年:你以为全球不想学中国吗?但要取得中国这样的防控成果不是某一个措施、某一个策略能够起作用的,需要众多的要素组合叠加才能产生这种效果,比如中国老百姓的独特文化和高度利他主义精神,中国政府的组织能力,部门的协同能力,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协同能力。

要看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相信很多国家很难做到上下协同、全国一盘棋,做到有效的联动。我们毕竟经历过武汉那一场战疫的洗礼,后面我们又经过了几十起局部疫情的锻炼,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甚至可以称为科学的防控措施组合,也就是说我们已经锻造了一个比较好的“工具包”。比如核酸检测能力、密接者的追踪能力、临床救治能力、社会动员能力、交通生活保障方面的能力,“工具包”里都有。这是中国非常独特的优势,现在可以说得心应手。      

疫情带来的某些“不同”

是健康素养提高的标志

梁万年:什么时候完全回到新冠病毒出现之前的那种状态,现在无法来作出判断。因为从全球来看,这种疫情仍然处于大流行阶段。我们对这个病毒,也仍有很多科学上的知识空白,急需科学家去协同认识它,这个路是肯定有一段要走的。  

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跟疫情出现之前有一些不同,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有些不同我认为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进步。比如现在我们戴口罩、通风、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用公筷等,是健康素养提高很重要的一个标志。我们在出行和旅游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在人类的历史上,必定还是短暂的,还是要有信心。​

来源:北京日报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共青团中央

流程编辑:U022


热门推荐

精品放送

换一换

Copyright ©1996-2021 Beijing Daily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报网版权所有

北京日报公号
2021-12-07 07:39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